藍天保衞戰 信心賽黃金(生態論苑)

■治霾已經進入“戰略相持”階段,要實現突破,必須堅定必勝的信心,以更大的決心,更多的投入,更紮實、更深入的工作持續推進。在此期間,需要體制機制的變革,還可能碰觸局部利益

藍天保衞戰 信心賽黃金(生態論苑)

最近,環保生態領域最熱的詞,莫過於“藍天保衞戰”了。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一新提法,迴應了百姓的關切和期待,充分表明了我國政府治理大氣污染的堅強決心。另一方面,以“保衞戰”形容現階段的治理工作,也真實反映了其中面臨的困難。

回望歷史上戰爭意義的保衞戰,無一不是艱苦卓絕。藍天保衞戰同樣不好打。霾這個敵人,已經被圍追堵截了好幾年。通過大範圍的治理工程,如在工業污染源中普遍增加脱硫脱硝設施,以及除塵、減少揮發性有機物等手段,我們實現了主要污染物濃度的大幅下降,也收穫了全國空氣質量的總體改善,與2013年相比較,2016年重點區域PM2.5年均濃度下降幅度都超過了30%。

隨着易見成效的治理手段逐漸用盡,進一步改善卻顯得有點步履蹣跚。局部地區出現空氣質量的反覆,北方冬季空氣質量改善不明顯、重污染頻發的態勢還沒有得到根本遏制。藍天保衞戰進展不如預期,阻礙了大氣環境質量整體改善的步伐。

打好藍天保衞戰,首先要提振信心。其實,幾年前出台的“大氣十條”已經通盤考慮了各階段治理的措施。從目前看,治霾已經進入“戰略相持”階段,要實現突破,必須堅定必勝的信心,以更大的決心,更多的投入,更紮實、更深入的工作持續推進。

在此期間,需要體制機制的變革,還可能碰觸局部利益。以京津冀地區散煤治理為例,這一區域原來每年的散煤用量約為4000萬噸,雖然壓煤有一定成效,但隨着居民生活條件的改善,城鄉結合部採暖用煤量出現了增長態勢。對百姓來説,採暖用煤是剛需,怎麼才能做好替代?氣源緊張、用電太貴、沼氣資源不足熱值不夠,散煤替代工作一度陷入停滯狀態。

北京以政府補貼的方式實施峯谷電價以電代煤,曾讓不少地區感慨“比不了,換不起”。然而,一面是電價高導致電代煤採暖推進慢,一面卻是風電太陽能發電難以上網被隨意丟棄。看似簡單的散煤治理,其實最終遭遇的是體制機制的問題。

令人欣慰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不僅確定了“完成以電代煤、以氣代煤300萬户以上,全部淘汰地級以上城市建成區燃煤小鍋爐”的任務,而且明確提出“抓緊解決機制和技術問題,優先保障清潔能源發電上網,有效緩解棄水、棄風、棄光狀況”,為解決燃煤清潔化問題提供了系統的解決方案。

還有機動車尾氣治理、小散亂污企業治理、重污染天氣應對……在這場藍天保衞戰中,類似散煤治理的難題還有不少。環保部不久前督查反映出的諸多問題,實際上是一些地方害怕困難、不負責任的真實寫照。公眾盼望藍天常駐,“參戰”各方責無旁貸。只有堅定信心,痛下決心,開動腦筋,創新思路,拿出真辦法,才能啃下“硬骨頭”。唯有如此,才能迎來空氣質量的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