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應對全球傳染病流行應推廣"中國模式"

新華社北京6月29日電(記者彭茜 張瑩)愈發頻繁的國際人口流動給全球傳染病應對帶來巨大挑戰。專家認為,中國應將高效應對傳染病的經驗總結為“中國模式”,向全球推廣,特別是向發展中國家推廣。

專家:應對全球傳染病流行應推廣"中國模式"

清華大學全球共同發展研究院舉辦的“全球健康的前景與挑戰”研討會29日在北京舉辦。清華大學公共健康研究中心全球健康項目主任程峯在會上説,全球人口流動日益頻繁導致病毒的變異和傳播加速,為全球傳染病防控帶來新挑戰。中國經歷了非典、H5N1等疫情,在應急指揮中心、醫療隊等系統建設方面非常完善,經驗值得借鑑。

清華大學全球健康及傳染病研究中心主任張林琦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考慮到商業利潤,很多國家在傳染病等公共健康方面的投入不如癌症等常見病多。而中國政府卻可以通過低成本、高效率的機制來達到公共健康的公益目的,應總結這種高效的“中國模式”,並向全球推廣,特別是向發展中國家推廣。

美國喬治敦大學全球健康系終身教授黃志環在會上提議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健康外交”。她説,中國的疾控工作曾經受到美國和其他國際組織援助,而在非常快的幾年時間,中國已成為國際疾控方面的貢獻者。

“應提升中國參與全球衞生的發展能力,培養有外交能力的健康人才,能夠把有中國特色的‘健康外交’帶進國際組織,並參與一些國際衞生條例的制定。”她説。

衞生領域專家普遍認為,傳染病病毒一般發源於動物,從動物傳到人需要一個長期演變過程,因此存在每100年出現一次傳染病大規模暴發、每40年出現小規模暴發的流行病學規律。距離1918年歐洲大流感已過去近百年,世界衞生組織等國際機構都在評估2018年迎來全球傳染病大規模流行的風險。

針對這一風險,與會專家建議,全球須在意識提升、風險評估、疫苗研發、應急機制建設等方面做好準備。“即便這只是推測的風險,但也應像每日做天氣預報一樣提前預警。”張林琦説。他建議,打破只以商業盈利為目的的機制,從公共健康和安全的角度,大力開展國際合作,共享相關資源,才有可能在全球範圍與傳染病的較量中,確保人類健康與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