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身邊的好黨員】鄉親們叫他"土豆書記"

【我們身邊的好黨員】鄉親們叫他"土豆書記"

楊林棟(左)和村民閻玉生一起商量進行土豆新品種的種植試驗。

本報記者

範 珍攝

“我像土豆一樣,土地肥沃亦然,土地貧瘠亦然,只要有陽光和水就會發芽、生根、開花、結出山藥蛋蛋。”這是省農科院農業技術推廣處副處長楊林棟在就職婁煩縣米峪鎮鄉柴廠村第一書記時的誓言。楊林棟從事馬鈴薯科研20多年,3年援疆,3年扶貧,他所走過的土地,科學種植的馬鈴薯已經開花結果,他更是帶領當地老百姓通過種土豆實現了脱貧致富的夢想。

柴廠村位於婁煩雲頂山腳下,土豆是村裏的主要農作物,但這裏卻是科學種薯的盲區。2015年8月,楊林棟任柴廠村第一書記,對於從事土豆科研20多年的他來説,做大做強當地主導產業——土豆,就是甩掉貧窮打開致富之門的金鑰匙。

63歲的村民閻玉生總愛把一句話掛在嘴邊:“可吃了大虧了!”原來,楊林棟最初在村裏推廣馬鈴薯新品種、新技術時,種了幾十年土豆的閻玉生並不信服,他對楊林棟説:“你這是胡鬧!等秋天收穫了我再和你理論!”秋天收穫時,別人種了“晉薯16號”的畝產2500多公斤,閻玉生一畝地才收穫了500多公斤,算下來總共少收入1萬多元。至此,閻玉生成了楊林棟最忠實的粉絲,“楊書記讓我咋種我就咋種,聽他的不會錯!”

從春種到秋收,總能看到楊林棟與村民一起下地勞動的身影,風雨無阻。他篩選引進“晉薯16號”馬鈴薯新品種,推廣綠色栽培技術,建種薯良繁基地,購置農機具,實現馬鈴薯種植全程機械化。通過這一系列變革,柴廠村馬鈴薯平均畝產達到2250公斤,最高畝產3250公斤,和歷年相比產量翻番。“今年,我的粉絲又增加了,全鄉又有7個村的農民跟着我學種土豆!”楊林棟開心地説。

村民馮愛拴年初時大病一場,楊林棟去家裏看望時拉着他的手説:“好日子還在後頭呢,有困難就對我説,咱們一起解決!”如今,馮愛拴已經可以正常生活,全家人的生活在楊林棟的鼓勵幫助下充滿了希望。

柴廠村有346户931人,貧困户有179户534人。楊林棟對每一户貧困家庭的情況都瞭如指掌,對每家地裏的種植情況都清清楚楚。“小康路上不落一人!”他堅定地説。在對村裏貧困情況調查摸底後,他一一為貧困户量身定製扶貧方案,進行精準幫扶。兩年來,他為全村定製13個自主發展項目,涉及貧困户54户147人。發展“一村一品一主體”產業扶貧項目,在柴廠村種植俄羅斯大果沙棘500畝、發展李子新品種—西梅經濟林160畝,發展反季節香菇產業,示範種植香菇10個棚。2016年底實現了整村脱貧。

楊林棟對土豆情有獨鍾。在晉北時,他因推廣微型土豆,被當地農民稱為“碎山藥專家”;援疆時,他因傾力指導兵團戰士科學種植土豆,兵團戰士親切地叫他“洋芋圪蛋蛋”;擔任柴廠村第一書記期間,因致力於幫助農民種植土豆脱貧,又被鄉親們喚作“土豆書記”。

“其實,我只是在做我應該做的事情,用實際行動踐行着共產黨員的理想信念,體現着自己的人生價值。”楊林棟説。

本報記者 範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