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發生哪種溺水,必須予以現場救治

無論發生哪種溺水,必須予以現場救治

IC供圖

長沙晚報記者 楊蔚然

通訊員 黃配

指導專家

潘凱華 長沙市第一醫院副主任醫師

盧圓圓 長沙市第一醫院主治醫師

【核心提示】

據新華社報道,今年1至5月,在泰國旅遊的中國遊客溺亡人數達30人。6月13日,2名中國遊客不聽勸阻,下海游泳溺水,其中一人被大浪捲走溺亡,這名遇難者只有18歲。

而近期一篇名為《男孩游泳回來一週之後離奇死亡》的文章刷爆朋友圈,一名美國德克薩斯州的4歲男孩,與家人在一天然水壩中游泳,回家幾日內出現身體不適,送醫後不治而亡。當地醫生分析因“乾性溺水”所致。

離開水了還會“溺亡”?瞬間,“乾性溺水”引發大眾關注。

昨日,記者採訪了剛從泰國搶救美國溺水青年歸來的潘凱華醫生。

案例 4歲男童游泳幾天後不適,因乾性溺水而亡

“所謂乾性溺水,是上岸之後發生的溺水現象,指在游泳過程中雖然沒有溺水,但人在水裏時已把水經過呼吸道吸入了肺部,導致肺水腫,進而發展成無法呼吸而死亡。”潘凱華分析説,4歲男童在天然水壩中游泳,除乾性溺水原因外,可能還包括感染未經處理的水體中的細菌,以及過濾性病毒。

乾性溺水又稱為乾性淹溺,是相對於濕性淹溺的另一種淹溺類型,約佔溺水患者的10%~15%。

“不同於我們常見的濕性溺水,乾性溺水情況下,肺部沒有進水或者少量進水,進水量不足以影響肺泡進行氣體交換,主要是指因受到強烈刺激(包括冷水刺激、驚嚇等)和過度緊張導致喉頭痙攣,引起聲門關閉而不能正常呼吸,繼而缺氧即憋死了。”潘凱華稱,若不及時搶救,乾性溺水者會出現憋氣、窒息、通氣障礙、嚴重腦部缺氧、腦水腫、呼吸衰竭、惡性心律失常等症狀,最後心跳停止,甚至死亡 。

危害 兒童游泳後出現異常,家長應懷疑乾性溺水

“乾性溺水一般多發生於游泳初學者,尤其是兒童。”潘凱華表示,孩子經常在不知不覺間嗆了水到肺裏,起初並不影響各項活動,但隨着時間的推移,肺功能就會越來越受到影響,並有乏力、嗓子疼、咳嗽、呼吸困難等症狀出現。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統計,目前全球每天約有10人死於乾性溺水,其中14歲及以下兒童居多,況且,呈上升趨勢。原因在於,它的現狀不是廣為人知,很多人不相信,也不瞭解。

“可怕的是,乾性溺水的危害在於潛伏期和隱蔽性。”潘凱華提醒兒童家長,“孩子游泳出水後,若不斷咳嗽、喘氣費力、快速淺呼吸、鼻孔不斷翕動、胸部起伏劇烈、表現出很疲倦、易困的狀態以及健忘、表現異常或有嘔吐症狀,一定要高度懷疑乾性溺水。”

急救 無論發生哪種溺水,都必須予以現場救治

“如果兒童游泳後,乾性溺水症狀嚴重,家長需及時做出應急處理。”盧圓圓給出了一些具體急救指導:

“首先,應迅速將孩子的頭向後仰,清除孩子口鼻裏的淤泥、雜草、嘔吐物等,打開氣道;接下來,將孩子的腹部置於自己屈膝的大腿上,頭部向下,按壓背部,迫使其呼吸道和胃內的水倒出。”此外,對孩子進行胸外心肺復甦。

“無論是發生哪種溺水,在積極聯繫120的同時,都必須予以現場救治。”潘凱華指出,“一旦發生溺水,建議大家儘量採用不下水的間接救護,用救生圈、竹竿、繩等將溺水者拉出。如果下水救人,要從身後接觸落水者,施救者要避免造成自身生命危險。”

對於呼吸停止者,應立即採取口對口人工呼吸,托起溺水者下頜,捏住其鼻孔,深吸一口氣後,持續吹氣1秒以上,保證有足夠量的氣體進入並使胸廓起伏,成人吹氣頻率為12次/分鐘,兒童15次/分鐘,嬰兒20次/分鐘,直至恢復呼吸為止。

對於心跳停止者,應先進行胸外心臟按壓。按壓部位為兩乳頭連線中點(胸骨中下1/3處),用左手掌跟緊貼病人的胸部,兩手重疊,左手五指蹺起,雙臂伸直,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壓30次(按壓頻率100~120次∕分鐘,按壓深度4~5釐米)。

預防 謹防溺水,預防勝過應急處理及救治

“不要獨自一人前往江河湖泊或海中游泳;平時四肢容易抽筋者,不宜游泳或不要到深水區游泳;游泳時切勿太餓、太飽;下水前先活動身體,待適應水温後再遊;鑲有假牙者應將假牙取下,以防嗆水時假牙落入食管或氣管;不要貿然跳水和潛泳,更不能互相打鬧,以免嗆水和溺水;不要在急流和漩渦處游泳,更不要酒後游泳等。”潘凱華強調了預防溺水的幾方面。

而對於預防兒童乾性溺水,盧圓圓建議:

“兒童游泳,家長不能放鬆監管;避免比賽憋氣,或是相互推搡等不當行為;不宜讓孩子試圖往遠處或深水區遊,最好帶孩子在安全區內游泳。”

“此外,別讓孩子鑽水裏,容易造成呼吸道和耳朵的感染,也不要讓孩子在水裏玩太累,有時意外事故往往在孩子玩疲憊時發生。”

盧圓圓還特別提醒家長,多瞭解有關溺水尤其是乾性溺水的常識,掌握科學的現場急救方法,既利於孩子鍛鍊,又利於全家健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