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佑兩岸四處搬家:只有紮根才能瞭解

中新社台北9月2日電 題:羅大佑兩岸四處搬家:只有紮根才能瞭解

中新社記者 蔣雪林 邢利宇

自己買了一輛車,在大街小巷裏開着,瞭解這座城市的市井生活,這是羅大佑曾在上海安家的生活場景。

“只有紮根,您才能瞭解。”羅大佑1日在台北説道。當天下午,一場主題為“當年離家的年輕人”的講座在台北舉行,台灣藝人羅大佑、黃子佼和張小燕分享了各自的人生。

羅大佑曾於2002年在北京安家;2006年來到上海,自己購買裝飾材料和馬桶、鏡子等物件,安居在了打浦路。他還買了一輛轎車,去大街小巷裏感受上海的柔情萬種,體驗“洋場十里華燈悽迷”。

羅大佑兩岸四處搬家:只有紮根才能瞭解

資料圖:羅大佑。

60歲前的羅大佑不停在搬家,從台北搬到香港,又從香港搬到北京,走到一座城市就融入,然後吸收,把從體驗中獲得的感受寫成歌曲。“我寫的歌很多風格都不一樣,其實跟我跑過很多地方有關係。”羅大佑説。

他説,沒到大陸之前,自己對大陸的認知很片面,“以為大陸民眾都吃不飽飯。結果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和香港的朋友去上海,實地瞭解之後發現根本就不是那麼回事,那裏的人們生活很舒適”。

羅大佑説,離開台北父母的家,是因為外面有夢,而到香港,是因為1997年香港要回歸。“我想,1997年香港一定會發生很多大事情。”

羅大佑也沒有辜負大時代的變遷。在香港的歲月,他分別寫出1986年及1991年兩個版本的《東方之珠》。他總在不停地用歌曲來觀察香港、關注香港。1997年,香港迴歸,羅大佑又參與創作了《明天會更好》。2008年11月15日,羅大佑憑藉該曲獲得第六屆東南勁爆音樂榜華語樂壇傑出貢獻獎。

羅大佑透露,之前多次搬家皆因要“尋找一種孤獨”。他認為,創作不能沒有一樣東西,就是孤獨。孤獨時,會有一些很特別的狀態。

1954年出生的羅大佑,在58歲老來得女,終於迴歸家庭

以前享受孤獨的羅大佑,於1984年創作了《家I》;後來出於對成家的渴望,又有了創作《家II》的靈感;如今的羅大佑已走入人生的穩定階段,有了家、照顧和陪伴,他創作了《家III》。

“我四處搬家的原因,就是想把自己的創作理念拉寬。每個地方都要面對不一樣的語言,不一樣的文化背景。”年輕時離開家,直到年近花甲才返回台北的羅大佑,也因此收穫了8張個人專輯,被譽為“華語樂壇的教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