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厭"別人家的孩子"

□本報記者王暉

討厭"別人家的孩子"

又到新學期,朋友圈裏一位作家媽媽曬出了上小學5年級的兒子的作文,裏面有幾句話讀來令人啞然失笑:從小我就有一個隱形的對手,他的名字叫“別人家的孩子”。這個對手無所不在,無所不能,他永遠不會犯錯,永遠考試第一,他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而且考得上北大清華,我總是被他打敗。我的媽媽愛上了“別人家的孩子”,我討厭“別人家的孩子”……

笑過之後心中又頓生無限感慨,我們中間有幾個人敢説“別人家的孩子”不是自己從小到大的對手?他簡直就是一個不老的神話。這個“別人家的孩子”在我們自己父母的眼中總是完美無缺的,以至於讓無數個“自己家的孩子”生出無數次的挫敗感:“既然‘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好,為什麼爸爸媽媽不把他領回家做自己的孩子,偏偏要收留一個方方面面都不如‘別人家的孩子’的我來當他們的孩子呢?”

還是剛才的那位作家媽媽,幾天前的一個晚上在電話那頭告訴我説,看了兒子的作文,她的心“倏地一疼”,一下子想到自己上中學時母親時常拿她和別人比較的往事,她説永遠忘不了母親當時看自己時失望的眼神:“那一刻,我只想放棄自己”。

我不是兒童問題專家,不知如何開解朋友的苦惱,不過想起之前看過比爾·蓋茨的父親寫過一本講述培養兒子成世界首富的書,老蓋茨告誡我們説:作為父母,你什麼都能做,唯一不能做的是貶低孩子。

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曾國藩雖然不曾諳熟兒童心理學,但他教育子女的許多方法卻與現代觀念頗為契合。曾國藩對待部下主張“揚善於公庭,規過於私室”,意思是説表揚要在大庭廣眾之中,批評應該在私下進行。對部下猶能如此,對孩子更是這樣,翻看曾國藩家書,處處可見其對兩個兒子的鼓勵肯定和褒獎。難怪有後人總結説,曾國藩“責弟嚴而責子寬”,寫給幾個弟弟的書信字裏行間經常有嚴厲的批評,而寫給孩子們的信則充滿了温情和期許。原因很簡單,曾國藩寫家書時,弟弟們都已是成年人,有足夠的承受力,但孩子們還小,他們像幼苗一樣需要呵護關愛。

至於大文豪魯迅臨終前在遺囑中加的那句“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至今讀來仍令無數為人父母者唏噓感歎。他以順其自然的態度教育自己的孩子,任何時候都能與小孩兒平等對話,像對待朋友一樣對待兒童的能力並不是每個父親都能擁有的。

每一個“別人家的孩子”的身後,都投射有望子成龍的家長焦灼的目光。在強勢父母的“操縱”下,許多孩子成了唯唯諾諾的乖寶寶和優等生,他們知道什麼應該做、什麼值得做,但唯獨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做什麼。盲目的攀比似乎讓家長們忘記了孕育生命的初衷。所以,接受每個生命本來的樣子,看到每個生命的價值和光芒,這是值得我們終身學習的課題。⑥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