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來製作盡善,當必傳佈中華"

馬勇

"將來製作盡善,當必傳佈中華"

1861年,清政府設立專掌外交事務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中外之間的對話交往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外國公使開始進駐北京,長袍馬褂雲集的清政府政治中心開始有了西裝革履的洋人。基於對等原則,清政府也開始向外派駐使臣。於是陳蘭彬有機會成為中國第一任駐美公使。

陳蘭彬並不是職業外交官,只是他生長在素來比較開放的廣東,具有內陸地區讀書人所沒有的世界意識和辦理“夷務”的能力而已。

陳蘭彬既因主管幼童出洋留學事來過美國,再為駐美公使,所以在近代早期中國人中,他對美國的認識應該説最深刻。總體上説,由於他具有國內生活的經驗,而不似容閎少年時代即漂洋過海,留學美國,所以陳蘭彬對美國的看法相對説來有一種“比較的觀念”。美國人的生活方式,或許為中國人所不能理解,諸如美國人熱衷的賽馬、博物院、動物園、書信館(郵政局)、收銀所、發銀所(銀行)、電報館等,或在中國人看來為玩物喪志,或被中國人視為雕蟲小技,不足掛齒,不過從生活方式多樣化角度進行理解,陳蘭彬似乎認為這些活動至少反映了美國人的精神狀態,通過這些活動使他真切感到美國的進步,以為美國人的創造性確實為“巧妙絕倫”,也是一種“不必絕對排斥”的生活形態,至少可以使人們開眼界。

對於美國教育、衞生等方面的進步,陳蘭彬也有仔細觀察和客觀評價。比如,對於美國的醫院,陳蘭彬讚美其“灑掃虔潔,陳設鮮明”;對於商民捐資創辦的精神病醫院、聾啞人醫院,陳蘭彬也讚美有加,特別是美國聾啞人教育,使陳蘭彬感觸頗深,而這些則是在中國聞所未聞的事情。

不管怎麼説,陳蘭彬畢竟是近代最早走出國門的中國人,也是最早深入瞭解域外文明成就的中國人,所以他對西方人的科學創造有驚奇,有歎息。但總體上説,他非常期待西方人在科學上的創造能夠儘早為我中國人所用,造福於中國。他早在第一次率幼童留美時,就格外重視美國人在科學技術上的發明與創造,探求美國人在鍊鋼、武器製造等方面的進展和最新技術。最重要的是,他清醒地意識到,“西國所謂富強,以煤鐵為大宗”,所以中國要想強盛,就必須發展煤炭、鋼鐵工業。陳蘭彬説這個話的時間是同治十二年即1873年,大約過了二十年,中國的鋼鐵工業才在張之洞等人推動下開始出現。由此可見,陳蘭彬不愧是清代第一代“開眼看世界”的思想先驅者之一。

陳蘭彬在1878年赴美就任駐美公使途經香港看到並試驗西方人發明的電話及聽到西方人還將製造錄音設備時,感慨萬千。他在當天日記中寫道:“是日在輔政司署見傳話筒,該署距燕尼士避暑處約三裏,以手搖筒旁銅拐起號,即對話筒問話畢,旋聞筒旁鐘響,以耳向筒,一一回答。詢其何以能然,據言電線能傳字,即能傳聲,厥理甚明,而內中制度未得窺悉也……將來製作盡善,當必傳佈中華。”有了這種認識,陳蘭彬理所當然主張中國應當向西方學習。

到了美國之後,陳蘭彬也格外注意觀察美國人在科學上的發明與創造,當他在“農事賽會”看到美國凡牛羊菜果之屬培畜得宜,碩大肥腯,器之新造而便於用者,也欣喜無限,將這些新式農具如收割機、打麥機等特徵、製造工藝、使用方法一一詳細記錄,並與中國傳統農業工具進行比較,讚美之語發自內心,以為“此數種俱巧便異常,真農家利器也”,顯然期待這些利器能夠為我所用。

對於美國人在工業尤其是當時最盛行的紡織業方面的技術創造,陳蘭彬也非常關注,以為美國紡織業規模化經營值得誇耀,但其製造工藝或許正是因為規模化的緣故,可能較中國傳統手工藝略顯粗糙。這種問題直至今天依然如此,中國傳統工藝的細膩顯然是規模化生產無法比擬的。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