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大學新生報到 家長需陪伴不是包辦

大學新生報到 陪伴不是包辦

評論:大學新生報到 家長需陪伴不是包辦

送孩子上學無可厚非,但要送出新意,送出智慧。不要把送孩子上學當成最後一次給孩子當“保姆”的機會,而應該明白,這是一個見證孩子獨立的儀式,在這個儀式上,父母唯一應該做的,就是放手。

9月2日,瀋陽某高校新生迎來了自己的大學生活,來自五湖四海的大學新生陸續開始報到,隨之而來的還有成羣結隊的隨行家長。他們充當起了孩子的力工、保姆,將孩子的生活安排得細緻入微。(9月3日視覺中國)

在我們的傳統裏,孩子上大學確實是一件大事,見證孩子進入大學校門,幾乎是每一個家長的心願。從這個意義上來説,送學也是舐犢情深的感人演繹,孩子成長路上的親情故事。因此,雖然社會提倡大學新生們自力更生、獨立報到,但哪個大學也不會出台禁令,剝奪家長送孩子的權利。

不過,一代又一代的大學新生入學了,現在入學的已經是“95後”了,大學和大學生都呈現出新的特點,傳統的送學也有進化的空間。對於家長來説,首先要明確,必須尊重孩子的個人意願,如果孩子確實不願意讓家長護送,那就乾脆放手讓孩子獨自上路,或者讓孩子和小夥伴結伴上學。反之,如果孩子非常渴望父母的陪伴,父母也應該儘量滿足孩子的心願。

其次,陪伴不意味着包辦,陪伴的意義在於情感支持,而不在於事事由父母操辦,讓孩子當“甩手掌櫃”。數字時代,“95後”新生作為“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很容易就能獲得關於入讀大學的信息、報到的注意事項,甚至能提前在新生羣裏獲得學長學姐的直接指點;同時,大學的報到模式也在創新,簡化手續、自助報到、自選宿舍等措施都極大地方便了新生。因此,父母與孩子一起去報到,起到帶路、“導遊”作用的應該是孩子,父母應該把這方面的權利無條件地讓渡出來,充分發揮孩子的主觀能動性。

最後,父母也不要為孩子當“拎包苦力”。相比於青春年少的孩子,父母已經人到中年,體力更好、身體更強壯的一方是孩子。更何況,父母走後,孩子還將面臨很多需要獨自處理的問題,如果説父母在報到時還不逐漸放手,在過渡期裏幫孩子適應環境,難道指望自己回去後,孩子能“一夜長大”嗎?

送孩子上學無可厚非,但要送出新意,送出智慧。不要把送孩子上學當成最後一次給孩子當“保姆”的機會,而應該明白,這是一個見證孩子獨立的儀式,在這個儀式上,父母唯一應該做的,就是放手。

段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