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錯字

天下第一錯字

有一次,班裏有個小女孩兒神祕兮兮地對我説:程老師,考考你唄?我衝她一笑:好啊,請説。“冒”字怎麼寫?我有點兒詫異:冒,上面一“曰”,下面一“目”啊。小姑娘樂了,特別高興地説,老師,您錯了。

對於“冒”字,我真沒有認真注意過,我吐了吐舌頭:真的啊,你快説説。小姑娘更快樂了:老師,“冒”上面不是“曰”,也不是“日”,而是這個。她一邊在紙上寫,一邊説:是“冃”,裏邊的兩橫和兩邊都不相連。

回到辦公室,我一查字典,還真是呢。再一查,居然有人稱冒字為“天下第一錯字”。有些常用字,我們太“熟悉”了,反而習焉不察,熟視無睹了,忽視了它們的寫法。這“冒”字不會寫,估計不僅僅老程自己吧。

接着,老程就做了點兒功課,翻書,查資料。

這個“冃”就讀mào,它與“曰”的區別,正如小姑娘所説,裏面的那兩橫不與別的筆畫相連。古文字中的“冃”是個象形字,就是畫了一頂古人的帽子,那兩橫是帽子上的裝飾物。由“冃”組成的“冒”,上面是帽子,下面是眼睛,本義也是戴在頭上的帽子,後引申出覆蓋的意思。

最早的“帽”就是“冒”,並沒有“巾”。因為一個“冒”字還表示別的義項,負擔太重了,後來人們給“冒”加上“巾”,造出個形聲字“帽”。“冒”專管“向外透出”等意義,“頭上的帽子”這個意思交給“帽”專管。至此,我們可以看出“帽”字的演變歷程:冃—冒—帽。

《漢語大字典》中沒有單獨列出冃部,把“冒”字歸併到“日”部之下,這是不妥的;《現代漢語詞典》有冃部,下收四字:冒、冔、勖、冕。

不常用的陌生字,人們還查查字典,問問別人,上網搜搜,可像“冒”這樣的字,天天見面,反而不去注意它了。錯在不知不覺中。

説到“冒”字了,就順便説説感冒,也很有意思。

感冒是病,但任何一部古代中醫典籍中都沒有“感冒”一詞。原來,“感冒”不是醫學術語,而是來自官場,是一個官場專用語。

宋代有專門的機構分掌圖書經籍、編修國史等事務,這些機構是昭文館、史館、集賢院三館和祕閣、龍圖閣等閣,通稱“館閣”。按照規定,館閣中每天晚上要留一位官員值班,如果因故不能值班,就要在請假簿上寫上這麼一句:“腹肚不安,免宿。”

當然不一定是真的“腹肚不安”,而是一種相沿成習的藉口。請假不能連續超過四天。因此館閣的官員們俗稱這本請假簿為“害肚歷”。

南宋時期,時為太學生的陳鵠也在館閣中供職,陳鵠喜歡別出心裁,他請假時,偏偏不願意寫“腹肚不安,免宿”,而是寫上“感風”,還把害肚歷改成感風簿,並且沾沾自喜地説:“害肚歷”“感風簿”,真是千古絕對啊。

陳鵠用的“感風”是有來歷的。與他同時期,有個中醫學派,史稱“永嘉醫派”,創始人叫陳無擇,他將複雜的疾病按照病源分為內因、外因和不內外因三種,其中外因稱“六淫”,即風、寒、暑、濕、燥、火。陳鵠於是創造性地把外因之首的“風”信手拈來,前面冠上一個“感”字,“感”者,受也,故稱“感風”。

到了清代,“感風”變成了“感冒”,“冒”是透出的意思,“感冒”即是感風之後仍然帶病堅持工作,今天終於全面爆發了!

“感冒”一詞開始進入人們的日常口語。到現在,感冒你説我説大家説,很平常,倒極少有人知道來源了。而更好玩兒的事情是,感冒在新的時代又有了更新的意義與用法。比如下面的説法。

我對老程不感冒。

“感冒”,在這兒也是個動詞,只是意思大變,倒類似於感興趣了。這是一種幽默的説法,本是臨時借用,現在卻好像越來越流行了。

冒,感冒,您對這個話題感冒還是不感冒?(程玉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