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結婚用的婚房不叫“洞房”,而稱“青廬”

在古代,結婚用的婚房不叫“洞房”,而稱“青廬”。

從東漢至唐初,古人都是在青布搭成的帳篷裏舉行婚禮,“青廬”一般設在住宅西南角的“吉地”上,下轎的新娘從特備的氈席上走過,最後進入青廬。古人除把“青廬”作為新人結婚用的婚房外,有時也把結婚稱為“青廬”,這一點,與我們現在用“洞房花燭”指代結婚是一樣的意思。

古代結婚用的婚房不叫“洞房”,而稱“青廬”

洞房

到了近現代,仍有人把“青廬”指代結婚,如郭沫若《卓文君》第二景:“卓翁,你該曉得,司馬長卿名揚四海,如今尚未青廬,假使他能得女公子為他的內助,那豈不是天作之合嗎?”唐代以前的“洞房”一詞又是什麼意思呢?讀中國古代歷史,瞭解更多歷史真相——

“洞房”在唐代以前並不是指新婚夫婦的卧房,它是指宮廷中豪華而又幽深的居室。《楚辭·招魂》:“姱容修態,絙洞房些。”司馬相如《長門賦》:“懸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於洞房。”北周時庾信的《三和詠舞》中雖然讓“洞房”與“花燭”攜手了,“洞房花燭明,燕餘雙舞輕”,但這裏的“洞房”依然不是描寫新婚之夜的。

由於唐代的文人騷客多用“洞房”一詞來指代男歡女愛的場所,時間久了,人們便把“洞房”一詞專門指代新婚用的卧房了。這裏的“洞房”都是新婚夫婦的新房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