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的功效與作用

 玳瑁的功效:

玳瑁的功效與作用

玳瑁味甘,性寒。有鎮心安神、平肝熄風的作用,可用於温熱病的壯熱神昏、説胡話,以及小兒驚風、神昏痙厥抽搐等症。此外,本品還用於熱毒癰腫及痘瘡內陷,有清熱解毒功效。

作為中藥藥用的玳瑁,是出自《開寶本草》一書,其來源為海龜科動物玳瑁的背甲,是平肝息風藥的一種。玳瑁藥性甘,寒;入心、肝經,有清熱解毒,平肝定驚的功效。藥用的玳瑁,一般主產於中國的東南方,如廣東省、福建省、台灣等。一般情況下,在捕獲玳瑁後,將其倒掛,用煮沸的醋澆在背甲上,淨制,去除殘肉,乾燥。

 玳瑁

玳瑁是脊椎動物爬行綱海龜科。別名:瑇琩、瑇琩甲、明玳瑁、文甲、十三鱗、 瑁、瑇玳,甘寒,平肝鎮心,神昏痙厥,熱毒能清。一般長約0.6米,大者可達1.6米。頭頂有兩對前額鱗,上頜鈎曲。背面的角質板覆瓦狀排列,表面光滑,具褐色和淡黃色相間的花紋。四肢呈鰭足狀。尾短小,通常不露出甲外。性強暴,以魚、軟體動物、海藻為食。

玳瑁製成為藥材後一般為近圓形,三角形或多角形,長10-20釐米。表面顏色為暗褐色的半透明狀,並有乳黃色的條紋,內表面有白色的斑點和條紋,縱橫交錯。玳瑁質地堅硬,不易折斷。斷面角質。氣微,味淡。玳瑁有清熱解毒、平肝定驚的功效。可以用來治療熱病神昏、驚厥、中風陽亢的症狀。其中有名的治療急風中惡的玳瑁丸就由玳瑁、安息香、硃砂、雄黃、琥珀、麝香、龍腦組成。其用法用量與使用方法為一般入丸劑或者散劑,每次9-15克,其中虛寒證無火毒者禁服。而玳瑁炮製一般採用滑石粉炒的方法,即為將滑石粉置於鍋中,並用文火加熱至靈活狀態,加入淨制好的玳瑁,拌炒,使表面呈微黃色,鼓起,取出。最後篩去滑石粉放涼 。 不過,如今玳瑁已經被歸類為次常用中藥,而《中國藥典》自1995年起也不在正文中收載本藥品。

1、《綱目》:玳瑁,解毒清熱之功,同於犀角,古方不用,至宋時至寶丹始用之也。

2、《食性本草》:療心風邪,解煩熱。

3、《日華子本草》:破ZHEN結,消癰毒,止驚癇。

4、《綱目》解痘毒,鎮心神,急驚客忤,傷寒熱結,狂言。

 玳瑁的作用:

1、治急風及中惡,不識人,面青,四肢逆冷,生玳瑁五兩(搗羅為末),安息香五兩(用酒煮似糊,用絹濾去滓),硃砂二兩(細研,水飛過),雄黃半兩(細研),琥珀一兩(細研),麝香一兩(細研),龍腦一錢(細研)。上藥都研令勻,以安息香糊和丸,如雞頭實大。用童子小便三合,生薑自然汁半合,相合暖過,不計時候,研下三丸。(《聖惠方》玳瑁丸)

2、治中風不語,精神冒悶及中惡中語:DU瑁(鎊)、丹砂(研)、雄黃(研)、白芥子各半兩,麝香(研)一分。上五味,搗羅為末,再同研旬,別以銀石器酒煎安息香一兩為膏,和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温童子小便下,不拘時候服。(《聖濟總錄》玳瑁丸)

3、治痘瘡黑陷,乃心熱血凝也:生玳瑁、生犀角同磨汁一合。入豬心血少許,紫草湯五匙,和勻温服。(《痘疹論》)

4、預解痘毒,通行時服此,未發內消,已發稀少:生玳瑁、生犀角各磨汁一合。和勾,温服半合,日三服。(《靈苑宏》)

5、治迎風目淚,乃心腎虛熱也:生DU瑁、羚羊角各一兩,石燕子一雙。為末。每服一錢,薄荷湯下,日一服。(《飛鴻集》)

藥理作用

對免疫功能的影響,玳瑁的乙醇提取液,在體外對鼻咽癌患者T調節細胞亞羣的T4和T8陽性細胞,僅有微弱誘導作用。

 臨牀應用

1、預解痘毒。用生玳瑁、生犀角各磨汁一合,和勻,取半合温服。一天服三次。在痘瘡流行時服此,病未發則內消,病已發則減輕。

2、痘瘡黑陷(乃心熱血凝所致)。用生玳瑁,生犀角,同磨汁一俁,加豬心血少許、紫草湯五匙,和勻温服。

3、鋟風目淚(乃心腎虛熱所致)用生青玳瑁、羚羊角各一兩,石燕子一雙,共研為末,每服一錢,薄荷湯送下。一天服一次。

功能:平肝定驚;清熱解毒

主治:熱病高熱;神昏譫語抽搐;小兒驚癇;眩暈;心煩失眠;癰腫瘡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磨汁;亦可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塗。

玳瑁的背甲含角蛋白(keratin),其中含有賴氨酸(lysine)、組氨酸(histidine)等多種氨基酸;體脂含有月桂酸(laur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山蘥酸(behenic acid),C14不飽和酸,C16不飽和酸,C18不飽和酸,C20不飽和酸,C22不飽和酸,C24不飽和酸及非皂化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