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的功效與作用

蜈蚣為大蜈蚣科動物少棘巨蜈蚣或其近緣動物的乾燥全蟲。蜈蚣主產於江蘇、浙江、湖北、湖南、河南、陝西等地。春、夏二季捕捉蜈蚣,用竹片插入頭尾,繃直,乾燥。

蜈蚣的功效與作用

【蜈蚣別名】

蝍蛆(《莊子》),吳公(《廣雅》),天龍(《綱目》),百腳(《藥材學》),嗷高姆(朝名)。

【蜈蚣採集】

4~6月間捕捉蜈蚣,捕得後,用兩端削尖的竹片,插入頭尾兩部,繃直曬乾;或先用沸水燙過,然後曬乾或烘乾。有些地區於冬季在陰濕處埋下雞毛、雞骨等物,引誘蜈蚣在此產卵繁殖,至翌春捕捉。

【蜈蚣性味】

辛,温。有毒。

【蜈蚣歸經】

歸肝經。

【蜈蚣炮製】

蜈蚣:拭淨,除去頭足,剪斷用。酒炙蜈蚣:將蜈蚣除去失足,折斷,酒潤後,微火焙乾。

【蜈蚣鑑別用藥】

蜈蚣、全蠍皆有息風鎮痙、解毒散結、通絡止痛之功效,二藥相須有協同增效作用。然全蠍性平,息風鎮痙,攻毒散結之力不及蜈蚣;蜈蚣力猛性燥,善走竄通達,息風鎮痙功效較強,又攻毒療瘡,通痺止痛療效亦佳。

【蜈蚣的功效】

蜈蚣具有息風鎮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的功效與作用。蜈蚣主要用於小兒驚風,抽搐痙攣,中風口,半身不遂,破傷風,風濕頑痺,瘡瘍,瘰癧,毒蛇咬傷等證。

【蜈蚣的作用】

1.蜈蚣治痙攣抽搐。蜈蚣性温,性善走竄,通達內外,搜風定搐力強,與全蠍均為息風要藥,兩藥常同用,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痙攣抽搐,如止痙散(《經驗方》);若治小兒口撮,手足抽搐,以蜈蚣配全蠍、鈎藤、殭蠶等,如撮風散(《證治準繩》),又(《聖惠方》)萬金散,治小兒急驚,以蜈蚣配丹砂、輕粉等分研末,乳汁下;若治破傷風,角弓反張,即以蜈蚣為主藥,配伍南星、防風等同用。如蜈蚣星風散(《醫宗金鑑》)。經適當配伍,蜈蚣亦可用於癲癇、風中經絡,口眼?斜等證。

2.蜈蚣治瘡瘍腫毒,瘰癧結核。蜈蚣以毒攻毒,味辛散結,同雄黃、豬膽汁配伍制膏,外敷惡瘡腫毒,效果頗佳,如不二散(《拔萃方》);蜈蚣與茶葉共為細末,敷治瘰癧潰爛,如《本草綱目》引《枕中方》驗方,新方結核散,配合全蠍、土鼈蟲,共研細末內服,治骨結核;若以蜈蚣焙黃,研細末,開水送服,或與黃連、大黃、生甘草等同用,又可治毒蛇咬傷。

3.蜈蚣治風濕頑痺。蜈蚣有良好的通絡止痛功效,而與全蠍相似,故二藥常與防風、獨活、威靈仙等祛風、除濕、通絡藥物同用,以治風濕痺痛、遊走不定、痛勢劇烈者。

4.蜈蚣治頑固性頭痛。蜈蚣搜風,通絡止痛,可用治久治不愈之頑固性頭痛或偏正頭痛,多與天麻、川芎、白殭蠶等同用。

【蜈蚣用法用量】

煎服,3~5g。研末沖服,每次0.6~1g。外用適量。

【蜈蚣使用禁忌】

蜈蚣有毒,用量不宜過大。孕婦忌用。

【蜈蚣藥理作用】

1.蜈蚣抗腫瘤作用:蜈蚣水蛭注射液能使小白鼠的精原細胞發生壞死、消失,説明對腫瘤細胞有抑制作用;利用死亡癌細胞易被低濃度的伊紅着色的特點,體外實驗證明,蜈蚣水蛭注射液對癌細胞紅染率為陽性。蜈蚣水蛭對小白鼠肝癌瘤體的抑制率為26%,屬於微效,對網狀內皮細胞機能有增強作用,但長期應用對肝臟有損傷。化癌丹(內含昆布、海藻、龍膽草、全蠍、蜈蚣、醋炒大米等)對小白鼠艾氏腹水癌有抑制作用,用灌胃法較藥物混入飼料中餵食的方法所得效果為好。

2.蜈蚣止痙作用:止痙散(全蠍、蜈蚣)每天1克,連服1、3、9天之後,對卡地阿佐、士的寧、純煙鹼的半數驚厥量引起的小鼠驚厥均有對抗作用,在同劑量時蜈蚣抗上述3藥的驚厥效價比全蠍高,而對鹽酸古柯鹼性驚厥則無效。

3.蜈蚣抗真菌作用:蜈蚣水浸劑(1:4),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許蘭氏黃癬菌、奧杜盎氏小芽胞癬菌、腹股溝表皮癬菌、紅色表皮癬菌、緊密着色芽生菌等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