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萹蓄的功效與作用及藥用價值

小萹蓄的功效與作用及藥用價值

【拼音名】Xiǎo Biǎn Xù

【別名】姑巴草、扁竹、水米草、汗多草、黑魚草、習見蓼、米子蓼、地茜、鐵馬齒莧、扁蓄、米碎草、小葉扁蓄、豬牙草、節節紅、節節花、紅節草、蝨蓖草、糟麻草、地兔草、水扁蓄、細葉鍋巴草、鍋巴菜

【來源】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腋花蓼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gonum Plebeium ·
採收和儲藏:開花時採收,曬乾。

【原形態】一年生草本。莖匍伏狀,多分枝,長15-30cm;枝披散,柔弱,平滑或具白色略粗糙的線條,節間通常短於葉。葉互生;無柄;托葉鞘膜質透明,邊緣撕裂狀;葉線狹長圓形或稍匙形,較小,長6-18mm,寬2-5mm,先端鈍,基部漸狹成一短柄。花極小,具短柄,1-3朵簇生於托葉鞘內;花被長不及2mm,5深裂,裂片綠色,邊緣白色;雄蕊5,中部以下與花被合生,較花被短;花柱3。瘦果卵形,有3稜。花、果期5-6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原野、荒地、路旁。
資源分佈:我為長江以南各地,北至河北、陝西均有分佈。

【化學成份】腋花寥的花中含槲皮素(quercetin),槲皮素-3-阿拉伯糖甙(quercetin-3-arabinoside)和芸香甙(quercetin 3-ruti-noxide)[1],還含有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白樺脂酸(betulinicacid),表無羈萜醇(ePifriedelanol)和β-谷甾醇(β-谷甾醇(β-sitosterol)[2]。

【性味】苦;性涼

【歸經】膀脱;大腸;肝經

【功能主治】利尿通淋;清熱解毒;化濕殺蟲。主熱淋;石淋;黃疸;痢疾;惡瘡疥癬;外陰濕癢;蛔蟲病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鮮品30~60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