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起事有跡可循 《虎嘯龍吟》慾望中見正能

司馬懿起事有跡可循 《虎嘯龍吟》慾望中見正能

由張永新執導,吳秀波、劉濤、李晨、張鈞甯、唐藝昕、王洛勇、劉歡、王東、肖順堯、檀健次等實力派演員出演的後三國題材大劇《虎嘯龍吟》正在網絡熱播。臨近收官,劇情更加跌宕起伏,司馬懿起事,排除異己,凌厲手段令身邊人都心生懼意。司馬懿因何而“轉變”?這種“轉變”又將把他推向何處?種種懸念都吸引着觀眾們持續追劇。

台詞若金石之聲,慾望於深處滋長

《虎嘯龍吟》中司馬懿紅袍起事的情節看得觀眾直呼過癮,大讚吳秀波演技。而在這精彩劇情背後,除了演員的精湛演技,擲地有聲的台詞也增色不少。從這些台詞中,觀眾能找到人物心理轉變的蛛絲馬跡。

“我軋斷雙腿,是下策,如若不然,我既辜負了寒窗苦讀還可能成為別人的手中刀。這一輩子不光活個生死,總得活個對錯。”《軍師聯盟》中,司馬懿為躲避出仕而壓斷自己的雙腿,面對春華質疑自己是懦夫,他説出了這番話。此時的他滿懷正義,單純到近乎理想化,覺得對錯比生死更重要。入世之後,他不改其志,一身鋭氣大義凜然地説“我一個學子最大的抱負,就是找到一個君王,臣之,輔之。也許,我還能和他一起結束這亂世。”這番宣言般的剖白簡單明瞭,直接表達了司馬懿把輔君主、平亂世作為最高理想的信念。他還教導學生:“這世間有諸多痛楚,諸多不公,只有咬着牙,忍常人所不能忍,才能為常人所不能為。”這是他人到中年的處事態度,將萬事忍於懷中,一忍再忍才能實現自我抱負。

如此隱忍的司馬懿,在上週的劇情中卻舉刀起事了,觀眾們在表達驚喜的同時,又覺得有些突然。然而司馬懿的起事真如看起來那般突然嗎?初次窺見司馬懿的慾望,是在“空城計”與諸葛亮的一番對話之中。諸葛亮提醒司馬懿當心功高蓋主、鳥盡弓藏,司馬懿卻回答“我只要進了這西城,殺了你諸葛亮,我司馬懿就流芳百世了”,他不怕功高蓋主,更不怕鳥盡弓藏,他想立不世之功,求的是名垂千古。後在與柏靈筠撫琴時,司馬懿又説“我羨慕孔明,既是刀,還是執刀之人”,比起最初不願做他人手中刀的司馬懿,此時的他心境已截然不同。如此一分析,當我們看到司馬懿身着紅袍,如利刃出鞘,説出那句擲地有聲的“做了一輩子別人的手中刀,這一次,我是執刀人”時,便不覺得突然了。

司馬懿起事有跡可循 《虎嘯龍吟》慾望中見正能 第2張

立戲劇之觀,存世人之善

如果説《虎嘯龍吟》中高平陵事變的刻畫是對歷史真實性的尊重,那麼司馬懿身邊人對其後期變化所表現出的懷疑、勸慰、指責,則反映了歷史和大眾對司馬懿的批判。劇中,司馬懿出爾反爾,派鍾會抓起曹爽一家,柏靈筠勸他“現在咱們司馬傢什麼都有了,你是註定要入史書的人,現在應該要修德望,還有聲譽啊”;及至司馬懿殺王凌,她更是洞悉一切,甚至直言“你是因恐懼而殺人,這樣卑鄙怯懦的司馬懿,我打心裏瞧不起你”!可即便言辭激烈至此,也還是沒能改變司馬懿的決定。當司馬師司馬昭殺死夏侯玄時,司馬孚厲聲質問司馬懿為何不阻止,“昔日的二哥,不惜自斷雙腿也要躲避曹公。可今日的二哥呢?與曹公又有什麼分別”?

在一支《虎嘯龍吟》公佈的花絮中,飾演諸葛亮的王洛勇曾聊到主創關於拍戰爭戲的想法,其中吳秀波有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如果戰爭不能讓人反思,我們拍這樣的戲幹嘛?”高平陵事變的情節顯然不符合中國人自古以來講究的“忠義”,所以主創在拍這段戲時,借劇中角色之口,道出了自己的價值觀。導演張永新曾表達了選擇這種創作方式的緣由:“司馬懿整個人的一生,包括圍繞在他身邊的整個司馬氏集團,是一種慾望的沉浮史。我們通過一個歷史故事,其實講你個人的小我的慾望,到底對他者能起到什麼樣的作用。我們如何正視自己內心深處的狂野,能夠把這種力量變為一種正能量,恰恰也是我們試圖去尋找的答案。”

《虎嘯龍吟》為我們呈現了一個鮮活生動的司馬懿,他有惡有善有慾望,雖不全是正面的,卻是真實的。這樣的處理方式,既符合現代觀眾的戲劇審美,又高度還原了人性的善惡兩面,正是這種真實才帶給人反思,並引導觀眾去尋找慾望背後所能觸碰到的正能量。

終極預告片中,司馬懿最後在洛水河畔放歸了小烏龜“心猿意馬”。烏龜善忍,又能屈能伸,跟司馬懿一生小心謹慎、隱忍善謀的性格十分貼合。劇中的“心猿意馬”,某種程度上與司馬懿互為映射。而司馬懿最終放走‘心猿意馬’,也許是他終於看透,無論如何爭權奪利,人最後的歸處總是殊途同道。正如曹操臨終前説的“這江山,誰都帶不走”,站在生命的盡頭,司馬懿説“去吧,我的心猿意馬”,那麼我執,也該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