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講究》記錄一個小馬鞍的時代之“變”

時代的進步如同一卷波瀾壯闊的史詩,數波大潮的席捲,不僅推動了新事物的誕生,也在無意中吞沒着某些古老的文明。今天,當內蒙古大草原上的馬不再馳騁,那些在馬背上誕生的手藝又該何去何從?

由金道集團榮譽出品的紀錄片《講究》第四期《馬鞍》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片中的三個主人公直到今天依然堅持着傳統馬鞍製作的手藝,但隨着現代社會馬鞍實用性的逐漸消失,為了能讓這份手藝延續下去,他們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變”。

紀錄片《講究》記錄一個小馬鞍的時代之“變”

紀錄片《講究》記錄一個小馬鞍的時代之“變”

時代變遷傳統手工藝是否已到末路?

內蒙古大草原位於我國北方中部,面積超過118萬平方公里,在這裏,特殊的氣候和土壤養育着中國最古老的馬種和馬背上的文明,這其中就包括擁有2000多年曆史的古樸大氣的手工藝——蒙鑲。《馬鞍》這期節目的三個主人公屈志強、劉鐵軍和李忠強便是蒙鑲工藝的非遺傳承人。

影片中,除了蒙鑲非遺傳承人這個身份,主人公們更多是以馬鞍手藝人這個形象出現。在屈志強等人心中,這小小的馬鞍不僅是馬背上的工具,更是草原文化的縮影,是民族的符號。然而,隨着時代變遷,當草原上的馬逐漸成為遊客合影照片中活着的背景,馬鞍也在逐漸失去自己的作用走向衰亡。

其實,馬鞍只是消失的文化中很小的一個例子,一些同樣曾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手藝,諸如紀錄片《講究》裏的古法造紙、鎧甲等也面臨着同樣的危險,不僅如此,有着中國建築靈魂之稱的榫卯技術、被稱為“火中雕塑”的料器等古老的工藝,都瀕臨失傳。難道,傳統手工藝的承襲註定是一條末路?

面對如此令人憂心的文化現狀,探尋行之有效的改變,就成了屈志強等人心中最緊要的問題。用他們自己的話説就是:“我們三個做了一輩子馬鞍,今天得變,給草原留個念想。”

千年技藝今朝“變”從細節處感受馬鞍“微縮”的新生

在拍攝中,除了手藝製作的過程和文化情懷的渲染,影片對細節的捕捉同樣佔據了很大一部分,這部分更多的融合於“微縮馬鞍”的製作過程中。

“微縮馬鞍”便是屈志強等人在馬鞍製作工藝上作出的“變”,他們希望以這種方式讓馬鞍成為人們的案頭陳設,從而再次融入現代人的生活。

據屈志強介紹,微縮馬鞍相較於普通馬鞍至少縮小了10倍以上,最薄處只有15毫米,這是從古至今都未曾出現過的。因此,影片在拍攝中特意對錫模製作、銀片壓制等細節進行了詳細拍攝,除此之外,反覆更替至少兩百次的十多種新制鏨頭、直徑只有0.5毫米的麻花銀絲等細節,也在鏡頭上做出了放大處理。這些情節一方面反映的是匠人們手藝的精細,另一方面也突出了傳統手藝在“變”中的艱難和匠人們傳承手藝的堅持與決心。

紀錄片《講究》第二季日前已獨家上線愛奇藝,影片於普通手藝人間尋找最傳統的工藝,於不同工藝中探尋不同的講究。正如在《馬鞍》這集的最後主人公所説,“草原上沒了馬,鞍子就是個念想,講究就是拼盡全力,把念想做到極致”,這是獨屬於一個小小馬鞍的講究,也是屈志強等人對自己手藝的尊重和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