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的朝聖路:張楊最新電影《岡仁波齊》北京啟

由著名導演張楊執導,歷時一年深入藏區真實反映朝聖者生活的電影《岡仁波齊》將於6月20日在全國公映。《岡仁波齊》是一種“在路上”的極致狀態,它展現的是生命在跨越地理距離和生死、成長距離中一個個真實瞬間。從6月10日起,這部跨越2500公里的電影將開啟為期九天、歷經北京、大連、西安、成都、重慶、廣州、武漢、南京、上海九個城市的全國路演。在每個城市,導演張楊都將攜手來自不同領域的嘉賓進行跨界對談,全面解讀電影的台前幕後,與觀眾一起分享那些有關虔誠、信仰、和在路上的故事。6月18日,《岡仁波齊》將抵達上海,舉行全國首映禮,而圍繞神山、電影、素人演員和幕後製作舉辦的主題藝術展也將於同一天在新天地開幕,以跨界、立體的方式呈現更多與岡仁波齊相關的故事。

路演開啟:《岡仁波齊》邀你一起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

今日影片在北京當代MOMA百老匯藝術中心舉辦了路演活動,同時片方發佈了一支《岡仁波齊》幕後拍攝花絮,紀錄片導演順子(馮章順)從他的角度忠實的記錄了那一年行走在高原上的這支朝聖隊伍和這隊電影人的真實狀態,記錄了影片在三百多個日夜拍攝中的點點滴滴。“沒有什麼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確的,但至少若干年後,我們仍然可以從這部影片裏看到一個民族,還這樣生活着,或生活過……”神山聖湖並不是終點,這種生活方式還在繼續,《岡仁波齊》仍然在“朝聖”的路上。

在影片放映之後的“張楊導演的26年朝聖路”沙龍活動中,導演張楊攜手影評人史航、著名學者尹鴻出席,更有“神祕嘉賓”音樂人老狼驚喜現身,四人圍繞電影《岡仁波齊》中信仰與朝聖的主題展開討論,張楊還在現場分享了自己與西藏多年的不解之緣。

全新可能:《岡仁波齊》開啟張楊全新的創作可能性

沙龍活動中,張楊在談及《岡仁波齊》的創作緣由時表示,“其實我覺得這是一場緣分,26年的緣分。從1991年第一次去西藏,我就愛上這個地方了,後來大學畢業有一年的時間都在拍一些紀錄片,主要在西藏和雲南這些地方。後來這就變成了我一個非常重要的情結”。張楊也透露他最希望看到的就是,觀眾在看到這些朝聖者的時候,能與自身產生聯繫,想到自己個人的一些事情,產生共鳴。張楊為此努力,在創作的過程中儘量地“去戲劇化”,“整個電影真正有意思的是一次全新的創作過程,我們用一個非常自由的創作方法,就是不斷的觀察,這其實給了我一個非常好的實驗的經驗”。而這種記錄感的東西,這種真實感的東西,很強烈地刺激着張楊。

“實際上這部電影對我來説,也開啟了我一個新的創作可能性,下一步要拍的兩個片子就準備採取《岡仁波齊》的方法,把時間放長,慢慢感受、體驗、記錄、再創作。”張楊也在現場坦言,這個過程非常難得,有着全新的意義,尤其是自己對於電影的認識有了新的收穫。

張楊認為,一個電影有它自己的命運,該什麼時候見到觀眾就會見到觀眾。見多少觀眾,張楊不太關心,因為一部電影早晚都會見到需要見到它的觀眾,只是看緣分。

影評人史航:《岡仁波齊》給了人最真實的聯繫感

以觀點犀利備受關注的毒舌編劇史航表示,這是他第二遍觀看《岡仁波齊》,每一遍都被影片深深打動,“這部電影沒有任何套路,就是這麼走着,我第一遍看時覺得特別擔驚受怕,我一直擔心是前面都是這樣的(平靜),如果突然忍不住抖個機靈怎麼辦,但到最後居然就這樣完成了,這是特別深刻的記憶。”史航甚至在現場一口氣背出了影片中11個素人演員的名字,他説“儘管沒有推特寫鏡頭,卻能夠讓人記住,是特別重要的一點。”

史航表示《岡仁波齊》的可貴正在於它的剋制“張楊以往的作品做了很多加法,但這部電影幾乎就是沒做減法,天然就減成這個樣子。就像畫畫,有時候一丈宣紙讓你畫,需要你開始就想得這麼簡單”。當提到《岡仁波齊》上映檔期前後有《異形:契約》和《變形金剛5》兩部商業大片夾擊時,史航真誠又不乏幽默地表示“我不能説這個電影未來的命運什麼樣,因為上映的檔期前後夾着車,中間這幫步行的人命運我不知道。但我特別想用各種方式絞盡腦汁去宣傳的。因為這個電影讓我覺得有聯繫感,我也希望這種聯繫能在更多不知道這個影片的人中產生”。

當被問及如何看待當代都市人羣信仰缺失的問題時,史航卻用輕鬆的調侃做了迴應:“我覺得就是高度問題,他們在很高的地方,他們有很高的高度,而我們在這個高度,就守着這個高度就可以了,逼着他們到我們這兒來打工,來‘北漂’,他們也有‘高原反應’,精神上的‘高原反應’,永遠不用拿一種生活來衡量另外一種生活,我們只是隔岸眺望,互生歡喜就可以,所以你不要用咱們的世俗生活考驗這裏面任何人,一切是最好的安排”。

著名學者尹鴻:市場的成熟和觀眾的成熟是同步的,《岡仁波齊》會遇見自己的觀眾

當談及《岡仁波齊》的市場前景和意義時,多年致力於影視文化傳播研究,清華大學教授、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表示:“這個電影太特別了,它帶給我的震撼是紀錄片的真實性的震撼,但它的整個結構又是一個經過精心設計過的,這個精心設計過的結構給人帶來紀錄片的震撼是很不容易。這些朝聖者,他們不是演員,他們都只是演着自己,是用自己朝聖的信念在演戲”。同時,尹鴻還認為這部看似平淡的影片具有一種超出常規的高度戲劇性,“這來自於他們十幾個人衝突,來自於觀眾對他們的關心,他們為什麼,他們是什麼,他們會遇到什麼,他們會給你帶來什麼,我覺得對話的過程一直都在進行,這種戲劇性更多來自於靈魂的戲劇性。”

尹鴻稱讚電影《岡仁波齊》就像一面鏡子,能讓觀眾全場保持着一種高度自省的狀態,“在這個片子當中,朝聖者的靈魂追尋之路是無意識的,又是自然的。這種信念之路讓我們覺得平時我們所有的權宜之計,所有的生存方式,在這種信仰面前顯得非常渺小,這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

同時,尹鴻對《岡仁波齊》的市場前景也充滿期待,“這個朝聖之路一定會打動觀眾,觀眾一定會被朝聖之路上的人所感動,即使不會有《變形金剛》的票房,但是一定會有很好的市場反應和回報。我覺得市場的成熟和觀眾的成熟是同步的,市場慢慢變大,觀眾也會越來越成熟,觀眾選擇電影的能力也會越來越高。所以我相信《岡仁波齊》一定會有相當一部分觀眾喜歡,而且有相當一部分觀眾去電影院去看”。

著名音樂人老狼:希望在《岡仁波齊》裏找到答案

著名音樂人老狼在現場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對藏區文化的瞭解並對《岡仁波齊》劇組在高海拔創作拍攝表示由衷欽佩,“我一直對張楊電影特別有興趣,特別好奇這個影片會講什麼樣的事。但是對於他們能在西藏拍攝一年電影,在海拔這麼高,極其複雜的環境裏,堅持一年的創作,我非常的欽佩。而我今天看完這個電影也是十分震撼的”。

老狼也談起,他在西藏遇到過朝聖者,始終對那些朝聖者保持着很強的好奇心,“我一直特別難以理解信仰的力量,為什麼能夠讓朝聖者義無反顧走上朝聖之路。可能這些朝聖者的內心對於生命和信仰,有着另外一種的體會。對於像我這樣的城市人來説,我想可能要下很大的決心,所以這也是我來看這個電影的原因,想找到他們為什麼這麼做的一個答案”。

《岡仁波齊》:張楊“出走”西藏26年後的迴歸之作

提起導演張楊,觀眾會自然聯想到中國內地第六代導演,《飛越老人院》《洗澡》《愛情麻辣燙》等叫好又叫座的電影;更資深一點的影迷會談起《昨天》裏的賈宏聲,踩着自行車、像鳥兒一樣張開雙臂的經典鏡頭。

距離2012張楊上一部作品《飛越老人院》上映後,時間又過了五年,這五年,中國電影市場空前繁榮,銀幕數開始呈幾何級數瘋長,“張楊”的名字卻從大銀幕上消失了,圈中瘋傳這個第六代導演中最有市場潛力的佼佼者隱遁大理,擋住無數投資者的熱錢,閉門謝客……

那麼,張楊去了哪?

熟悉張楊的人都知道,他有非常強烈的“西藏情結”。這源自26年前一場孤獨而自由的長途旅行,整整三個月時間,少年張楊在西北、西藏漫無目的地遊走,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徹底改變了這個學院派少年的心。“長途車一路顛簸,塵土飛揚中,我經常和自己對話:我的理想是什麼?我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我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麼?這次旅行改變了我一生,它讓我變野了,在城市中再也待不住了……”

從那時起,西藏成了他尋找人生和電影創作雙重答案的地方。

此後二十年,張楊三番五次進藏,藏區的人和風景都令他深深着迷,尤其是藏族人的朝聖故事和他們對信仰的虔誠,在經歷、觀察、感受的疊加中,一顆關於“朝聖”的電影種子在他心間種下。“我並不排斥商業片,但這不是我做電影的初衷”,曾擅長平衡藝術與商業的張楊開始反思,“在藝術創作這條路上,和複製自己的成功相比,我更想冒險走得更遠,希望在路上找到自己獨特的電影語言和影像特質”。這一次,張楊把目光投向了他最鍾愛的西藏。

“我想用苦行僧的方式,花一年時間跟着一組真實朝聖的隊伍拍攝,朝夕相處,同吃同住,不預設劇情,就從他們本身的生活裏挖掘故事和人物。它意味着我必須摒棄那些駕輕就熟的技巧,像第一次拍電影那樣,用純真的眼光去發現,用最笨的辦法去尋找。”這是《岡仁波齊》簡單而“笨拙”的初心,張楊希望他的電影能迴歸創作的本源,即故事與生命的真實聯繫。

2014年是藏曆馬年,岡仁波齊的本命年,無數人前往神山朝聖。電影《岡仁波齊》講述了十一個藏族素人在馬年出發去朝聖,在長達2500公里的一步一叩中抵達神山岡仁波齊的故事。張楊帶着一支三十人的拍攝團隊,在高原上歷時一年,全程跟拍一隊毫無表演經驗的藏族素人演員,用所有人都認為不可能的方式,完成了這部“瘋狂的”電影。

張楊將它定義為一部用紀錄片手法拍攝的劇情片,追求的是“生活化”的真實表達。它的拍攝自由卻不隨意,整部影片沒有程式化的劇本,全靠從演員們在路上的日常生活中即興挖掘故事和人物,再轉換成電影語言表達:吃飯、睡覺、磕頭、唸經……在一步一趨的重複中,11個平凡的生命歷經生、死、成長、蜕變……

而拍攝《岡仁波齊》也讓張楊完成了自己對電影的朝聖:“在通往好電影的路上,我也是信徒。柏拉圖認為世間萬物都存在於‘理想國’,完美只能努力接近,可能永遠也無法到達。沒有完美的電影,但能在藝術上給自己設定一座岡仁波齊,走在朝聖的路上去尋找自己心中的電影神山,已經足夠幸福了!”

口碑不俗:藝術片的又一次破冰之旅?

電影《岡仁波齊》曾入圍多倫多電影節,並獲得第7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評委會特別表彰。2016年,《岡仁波齊》在西雅圖電影節UP=TOWN影院放映時,觀眾足足給了五分鐘的掌聲。面對長時間持續的迴應與認可,站在台上的張楊反而有些不知所措了,只好不斷鞠躬。

事實上,《岡仁波齊》於2015年就已在多倫多電影節進行了全球首映,併入圍了影展“當代世界電影”單元。其後,這部影片陸續在釜山國際電影節、荷蘭鹿特丹、瑞典哥德堡、瑞士日內瓦、英國奇切斯特等多個海外國際電影節進行過展映,受到過諸多海外媒體的讚譽。《好萊塢報道》就曾發文力挺,表達這部影片對海外影迷的影響:“影片《岡仁波齊》描述生死,不卑不亢,無喜無悲的方式獲得了廣泛肯定。有影迷在看完片後説虔誠而淳樸的藏民,為朝聖而生,亦為朝聖而死,是一種對自然及信仰的絕對尊重與膜拜。電影裏的朝聖之路是打消心中疑惑雜念的旅途,讓很多海外影迷起了去西藏的念想,甚至有一些曾經去過的人也打算以行走的方式再去一次西藏,去拉薩、去岡仁波齊進行一次朝聖”。

在獲得國外不俗口碑之後,《岡仁波齊》在中國的反饋無疑值得期待。文藝片最常被今天的中國觀眾誤讀,晦澀、枯燥、自嗨、難懂,似乎是它們共同的標籤,而票房黯淡也是它們共同的命運。這部聚焦藏區獨特信仰,承載着導演張楊對自我、電影、生活“迴歸意義”的影片是否能為文藝片市場破冰?我們期待着答案浮現。

這個時代究竟還需不需要文藝片?適不適合談信仰?“笨拙”如張楊,他將自己的答案寫進了《岡仁波齊》中,究竟是見天地,見眾生,還是見自己,每個人或許都會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山在那裏,我們都在朝聖的路上。

電影《岡仁波齊》將於6月20日在全國公映。影片由和力辰光國際文化傳媒(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樂視影業(天津)有限公司、雲南尚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馬燈電影有限公司出品,馬燈電影有限公司發行。

26年的朝聖路:張楊最新電影《岡仁波齊》北京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