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考語文現“混搭風”:一帶一路等熱點入

昨天是本市2017年中考的第一天,“首戰”語文讓考生略感輕鬆,不少考生表示,題目難度適中,沒有“偏、難、怪”題。今年,張騫出使西域、新能源等熱點話題分別在小作文、多文本閲讀題型中出現,考卷颳起學科“混搭風”。

北京中考語文現“混搭風”:一帶一路等熱點入

學科整合頻現試卷

今年“微寫作”仍舊採取“二選一”,其中第二個題目是以6張圖片的形式請學生介紹張騫出使西域的歷史故事。東城區教師研究中心中學高級教師魏澄之表示,這一題目既涉及到與當今熱點的“一帶一路”有關的題材,而且體現了語文和歷史學科的整合。張騫出使西域,是初中歷史中西漢時期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史實。但是這個史實是以連環畫形式出現的,學生要想完成以“講述歷史故事,傳送中華文明”為主題的發言稿,就必須讀懂連環畫的“圖”與“圖”下面的文字,體現了對學生理解、分析、提取和概括信息等閲讀能力以及文字表達能力的綜合考查。這道作文題,體現了語文和歷史學科的完美融合,同時又突出了語文學科能力的考查。這啟示我們: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要擴大眼界,努力開發課程資源,將語文教學置身於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之中。

除微寫作外,在多文本閲讀板塊中也集中體現了學科整合的特點。這個板塊選取的是有關“新能源”的閲讀材料,其中涉及到太陽能、風能、潮汐能以及可再生能源、環境保護等物理、地理學科的知識。試題讓學生在閲讀文本的基礎上,結合相關學科知識不但對“新能源”作出解釋,而且對“新能源”的發展作出判斷。北京教育考試院專家表示,這些都是在聯繫相關學科知識背景的基礎上,綜合考查學生的語文能力。在學科的相互聯繫中考查語文能力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的要求。語文是學好各門功課的基礎,因此需要在跨學科閲讀、寫作中全方位考查學生的語文能力。2017年試卷中的多文本閲讀板塊集中體現了這一點。

核心價值觀作為命題考查要點

在微寫作和大作文題目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命題考查的重點。

微寫作的另一題目,是要考生描述曾給自己帶來快樂的遊戲,與同學們分享童年的快樂,特別貼近學生生活。魏澄之分析稱,每個人都擁有難忘的童年生活,小作文第一個題目旨在引導學生聚焦童年快樂的“瞬間”——遊戲,題幹中給出的提示——下棋、猜謎、摺紙、放風箏、抖空竹、踢毽子等遊戲,都是中國傳統的娛樂、體育活動,藴含着豐富的傳統文化要素。

而大作文第一個題目給出的核心詞“貴在真”更是強調了追求真、崇尚真,直接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魏澄之表示,這兩個作文題讓學生在作答試題時不僅接觸到體現核心價值觀和獲得對傳統文化產生認同感的試題素材,還讓學生在作答試題時能夠展示其對核心價值觀的接受程度以及對傳統文化的認同程度。這樣就起到了中考在立德樹人、傳承優秀文化方面應有的作用,也才能引導課堂教學在選擇教學內容、落實教學重點的同時,實現立德樹人和完成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此外,思辨性也是此次大作文命題的另一特徵。大作文第二個題目請考生合理想象置於森林王國,並與動植物對話。魏澄之表示,這一命題屬於想象作文,不僅考查學生講故事的能力,而且考查學生把故事講好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考查學生在與花草樹木、飛鳥蟲魚、泉水山石對話、接觸、交流中的想象,還考查了學生的理性思維,因為作文導語中有“你又會有怎樣的收穫”,這就意味着學生的想象不僅要豐富,還要合理,不能信馬由韁,要符合思維的邏輯。所以,這個符合初三學生年齡、心理特點的感性的題目,藴含着思辨性。

名著閲讀出現四大變化

北京教育考試院專家表示,較之往年,今年名著閲讀板塊的考查有四個明顯變化。

一是更加註重對整本書閲讀效果的考查,例如,讓學生從閲讀過的一部名著中找出中心人物,並結合整本書説明這一人物在作品中是如何發揮中心作用的。二是注重考查對作品思想的認識,例如,讓學生從《論語》六則中選取一則談談對孔子思想的認識。三是注重考查學生閲讀名著後的個人感受,例如,讓學生聯繫《魯濱遜漂流記》中的相關內容談自己獲得的啟示。四是擴大名著閲讀的考查範圍,以往試卷一般僅在名著閲讀板塊涉及三部名著。今年在“基礎?運用”板塊中也有對名著閲讀內容的考查,甚至在現代文閲讀中也要求學生聯繫讀過的相關文學作品作答試題。這樣的變化,有助於進一步引導學生走進名著,有助於對名著閲讀教學的正確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