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放內需,要找準發力點(金海觀潮)

■我們不必談投資而“色變”,投資仍是現階段支撐中國經濟“大廈”的重要支柱,但必須下更大力氣增強投資有效性。同時,隨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向深處推進,擴內需的機制也要有創新

釋放內需,要找準發力點(金海觀潮)

近日,與投資規模相關的若干數據在社交媒體上四處傳播,還有人把正常投資安排與特殊時期的“刺激計劃”混為一談。類似信息引來一些人的困惑:現在不是主打供給側改革嗎?怎麼還是用投資拉動經濟?是不是又要“大水漫灌”?

對於這些疑問,政府工作報告給出了答案。報告在闡述做好今年政府工作的原則要求時,一方面強調,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必須把改善供給側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另一方面又指出,適度擴大總需求並提高有效性,我國內需潛力巨大,擴內需既有必要也有可能,關鍵是找準發力點。認真理解這些表述,有利於更好把握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管理的關係,在看待一些具體經濟問題時也能更準確,而不至於出現偏差。

擴大內需是我國曾經長期施行的經濟戰略,且一直行之有效。然而,隨着時間推移,刺激內需特別是擴大投資的藥效漸弱,持久性也明顯下降。尤其是有些時候,雖然需求擴張政策不斷加力,但經濟依然下行,工業品價格持續下跌,企業效益下滑,表明經濟發展的主要癥結已不在需求側。這種情況下,如果一味按傳統需求管理路數,單純採取刺激需求的方法,不但藥不對症,難以解決問題,還會加劇產能過剩、高槓杆等,為經濟發展留下隱患。正因為此,將改善供給側結構作為主攻方向,是形勢使然,非做不可。

然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不是對擴大內需的否定。供給和需求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保持總供給和總需求動態平衡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條件,供給側改革不等於放棄需求管理,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對立關係。相反,當下國際經濟變數較多、國內經濟面臨下行壓力,要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向深處不斷推進,更需用新思路、新舉措深挖國內需求潛力,開拓更大發展和改革空間。

要讓投資更有效。我們不必談投資而“色變”,現階段投資仍是支撐中國經濟“大廈”的重要支柱,但在增強投資有效性上,得下更大力氣。投資在當期是需求,完成後卻又形成新供給,錢往哪兒投對未來供給側的結構改善至關重要。目前,有些傳統領域已經出現了嚴重產能過剩,再盲目擴大投資不可取。與此同時,不少新興產業卻處於快速成長期,投資機會多,資金需求強烈,而一些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領域的投資也嚴重不足。引導資金更多投向補短板、調結構、促創新、惠民生的領域,瞄準適度擴大有效需求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佳結合點,才能提高投資有效性,補齊發展短板,併為長遠的經濟結構升級打基礎、增後勁。

要讓消費再升級。我國傳統領域消費規模已相當可觀,增長空間逐漸收窄,而教育、養老、醫療等領域方興未艾。百姓消費“口味”也發生了鉅變,對品質要求越來越高。此時,不能再把目光侷限於傳統消費領域,而應該適應消費需求變化,擴大新興消費領域,比如加快發展服務消費、醫養結合、文化創意等。同時,還要讓消費升級和有效投資互相促進,增加高品質產品消費,引導企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更好滿足消費升級需求。

要讓機制更順暢。供給側改革大背景下,釋放內需的機制也要有創新。以投資為例 ,不能一味讓政府投入充當主力,而應以“四兩撥千斤”的帶動,落實和完善促進民間投資的政策措施,深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激發民間資本活力,釋放內需的效率和可持續性才更有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