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路易·艾黎

時值初夏,到寶雞,聽作家呂向陽介紹,才知當年為了抗日,發起和組織轟轟烈烈的“工合組織”運動的國際友人路易·艾黎和他的朋友何克,曾在秦嶺腹地的鳳縣工作生活了6年,那是他們一生中最為艱苦的一段歲月。

又"見"路易·艾黎

這使我想起上世紀80年代初,在北京,我曾拜訪過路易·艾黎,雖只是一面之緣,卻印象深刻。那時,路易·艾黎住在台基廠的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內。當時“對外友協”的會長是著名外交家王炳南,王炳南是陝西乾縣人,而我是陝西周至人,是王炳南的小老鄉,彼此熟悉。有一天我去看望王炳南會長,言談中他説帶我去見見路易·艾黎。當時路易·艾黎作為中國人民的好朋友,在報紙和電視上常有報道,人們都十分熟悉他,也知曉他在抗戰時期,推動和領導“工合組織”運動的事蹟。

“工合組織”全稱即“中國工業合作協會”,這是以路易·艾黎為代表的國際友人和國內愛國人士共同發起的,旨在保障抗戰時期需用的軍品、民品生產,穩定敵後市場。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交通中樞的鳳縣雙石鋪,是當時在全國首先開展起“工合運動”的地區,也是“工合組織”的實際中心。

我見到路易·艾黎時,他已是80多歲的老人,講一口不太流利的普通話。當他聽到王炳南會長介紹我是陝西人,便説:“我在陝西生活過,還辦過學校,挖過窯洞,組織學生和工人紡織搞生產,儲備物資支援前線打仗,開展‘工合運動’。”老人激動而興奮地回憶起當年創業的艱難歲月。

路易·艾黎1897年出生於新西蘭,是知名的教育家、作家,1927年來到中國。抗戰爆發後,他便幫助中國工人開展生產自救的工業合作社運動。何克是牛津大學的畢業生,畢業後本來隨姑母環球旅行,1938年抵達上海時正值抗戰爆發,何克在中國目睹了日軍濫殺中國人民的暴行後,決定留在中國,幫助中國人民抵抗侵略者。他撰寫了一系列文章,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種種罪行。此後他與路易·艾黎相遇,兩人結為志同道合的夥伴。1939年,路易·艾黎到陝西鳳縣指導當地的“工合運動”,立足鳳縣雙石鋪,他與何克不僅投身到轟轟烈烈的“工合運動”中,還創辦了一所培養技術工人的培黎工藝學校,由何克任校長,學員主要是淪陷區逃出來的公務人員、軍人子女和戰爭遺孤。

此刻,當我踏上有着深厚歷史文化的寶雞,沿着路易·艾黎和何克兩位國際友人的足跡走進鳳縣時,我首先奔向了雙石鋪半山坡的“路易·艾黎和何克故居”。四孔窯洞風貌依舊。這些窯洞,都是路易·艾黎和何克一钁頭一钁頭挖出來的。窯洞內,土炕簡陋,用具簡單,光線也不佳,可見當年的艱辛。站在這別具意義的四孔窯洞前,我彷彿又見到了可敬的路易·艾黎。走進窯洞內,牆壁上懸掛着的工合組織在鳳縣活動時的一幅幅歷史照片,陳列着的工合組織勞動生產的工具和產品,都見證着國際友人為“工合運動”做出的貢獻!

由此回想起來,30多年前在路易·艾黎北京的住所,他提及自己曾在陝西工作,但我沒有注意他説的地方是哪裏。我只記得他説在陝西生活多年後,又轉到了甘肅山丹。這次聽朋友們一説,我才聯想起來:這位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是在鳳縣大有作為的啊!

雖説路易·艾黎在1987年12月以90歲高齡逝世,但他對中國人民的深厚友誼、對中國抗擊日本侵略者戰爭的支援和貢獻,是永遠不會被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