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一鳴《笙歌》中國風的開山之作

曾一鳴是一位有自己個性主張的唱作型歌手,他堅持自己的風格,不羈、不媚俗、不掩飾、不矯作,他率真、灑脱、獨特、與眾不同。“江上千帆競發,總是見風使舵;河中孤月常存,從不隨波逐流。”這句話用在堅持自己音樂理念的曾一鳴身上,再合適不過。曾一鳴在籌備多時的全新原創大碟《神通》中有一首極品佳作《笙歌》,他用自成一派的獨門魔音演繹出歌曲唯美大氣的氛圍,令人意猶未盡,蕩氣迴腸。

曾一鳴《笙歌》中國風的開山之作

時至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説,一直流傳民間,故有人稱七夕節是“中國的情人節”。 《笙歌》立意具有三古三新:古辭賦、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編曲、新概念,整首歌無不展現“曾一鳴式”的特有委婉和爆發力,加之他對歌曲情境的全情投入演唱,把一首詞曲本已極具特色的《笙歌》演繹得更加特別悽美和極致唯美。

曾一鳴《笙歌》中國風的開山之作 第2張

笙是中國古代一種樂器,曾一鳴在演繹《笙歌》時把現代的流行元素和中國古典元素做了一些巧妙結合,從一開始的淺吟低唱,到高昂嘹亮,再到撕心裂肺的吼音,尾音的連續翻轉又充滿了中國傳統戲曲的味道,整首歌波瀾起伏,沒有重複的節奏,沒有重複的歌詞,帶來聽覺上一波又一波的衝擊。

曾一鳴《笙歌》中國風的開山之作 第3張

《笙歌》中那句“誰 借了醉意的歎息聲 吹散了 薔薇謝開一幀幀”,這個“幀”字用得極為妙,一箇中國古代既有的量詞,在當代被賦予了視頻幀數的概念之後,這句歌詞聽起來竟有連續動態的畫面感,彷彿看到一個滿含憂傷的美麗女子,在西樓上倚窗輕歎,畫面轉向樓下花園裏栽種的那株薔薇,片片花瓣隨風凋落,好似是被女子輕歎之氣吹落一樣......

曾一鳴《笙歌》中國風的開山之作 第4張

曾一鳴《笙歌》中國風的開山之作

古典的詩詞歌賦,有婉約豪放之分,一首詞的格調一般只有一種,就算把婉約和豪放兩種風格融在一首詞中,但也會有明顯的上下闕為界,而這首《笙歌》,曾一鳴把婉約和豪放兩種情緒“無縫焊接”渾然天成,前半句還淺吟低唱,後半句就蕩氣迴腸了。

曾一鳴《笙歌》中國風的開山之作 第5張

《笙歌》堪稱曾一鳴“中國風”小試牛刀的完美開山之作,他爐火純青的了得唱功和他發自肺腑的真摯情感完美融合,很多年前他是這樣,很多年後在《中國最強音》的舞台上也是這樣,經過歲月磨練、輝煌爆發的曾一鳴,是一位全能歌者,一位唱功了得、態度誠懇、感情充沛的優秀歌手,今天他對於音樂、對於人生的領悟更真摯、更深沉,也更令人動容,讓人對他的全新原創大碟《神通》充滿期待。

《笙歌》  作 詞:王 未  作 曲:曾一鳴  編 曲:安部潤(Abe Jun)  演 唱:曾一鳴  宣傳推廣:YuGe音樂

曾一鳴《笙歌》中國風的開山之作 第6張

似有似無的黃昏 倒映着  浮的城 晚的燈 流水  好像是剎那間 轉過了 因果門  又看見 那所有的愛還沒變成恨  誰 借了醉意的歎息聲  吹散了 薔薇謝開一幀幀  推開了微風 唱過了日月冷  記憶裏 慢慢 模糊的那些人  鏡中的花 誰還記得嗎  用今天的碗 裝滿昨天別離的沙  永恆的容顏怎會敗給 彈指的芳華  仰慕着天空 身體卻漸漸滑落在一個  那名字就叫作逝去的山崖  喔··啊·  似有似無的黃昏 倒映着  浮的城 晚的燈 流水聲  好像是剎那間 轉過了 因果門  又看見 那所有的愛還沒變成恨  誰 借了醉意的歎息聲  吹散了 薔薇謝開一幀幀  推開了微風 唱過了日月冷  記憶裏 慢慢 模糊的那些  鏡中的花 誰還記得嗎  用今天的碗裝 滿昨天別離的沙  永恆的容顏怎會敗給 彈指的芳華  仰慕着天空 身體卻漸漸滑落在一個  那名字就叫作逝去的山崖  喔···  誰 為胭脂哭出了聲音  誰 為斷壁畫美景  彷彿曾説過 甘心過 丟失過 透徹過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