鯡魚的功效與作用及藥用價值

鯡魚的功效與作用及藥用價值

【別名】青魚、青條魚

【來源】
藥材基源:為鯡科動物太平洋鯡魚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lupea pallasi Cuvier et Valenciennes
採收和儲藏:春至秋季捕撈,捕撈後,去其鱗片、鰓、內臟,鮮用。

【原形態】太平洋鯡,體側扁,長25-35cm,凍中大,頭頂有一淺凹,吻長大於眼徑,眼中大,側上位,有脂眼瞼,眼間隔淺凹。口小而斜,前頜骨小;上頜骨寬,長方形,並有輔上頜骨兩塊;下頜較上頜略長。下頜、犁骨及舌上均有細牙,上頜及顎骨無牙。鰓孔大,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鰓耙20 36,細長而扁。圓鱗中大,縱裂鱗52-54,無側線,腹側具弱稜鱗(25-28) (12-13)。背鰭15-17,起點在腹鰭起點的前上方。臀鰭17-18,胸鰭17,低而短,不伸達腹鰭。腹鰭9。尾鰭深叉形。體背側藍黑色,側上方微綠,兩側及腹部銀白色。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為冷水性中上層魚類,食沲遊生物,棲息於水深80m左右的海區,一般於第2年3月中旬至4月上旬產卵,山東產卵塊在榮城、威海沿海,粘性卵,卵徑1.3-1.6mm,懷卵量1萬-2萬粒。
資源分佈:分發佈於渤海、黃海。

【化學成份】
精巢含精蛋白(protamine),脱氨核苷酸(deoxynucleotide),精氨酸(arginine)。
太平洋鯡還含棕櫚酸(palmit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二十一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等。

【功能主治】補虛利尿。主肺結核;浮腫;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適量。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