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望聞問切之望神

中醫望聞問切之望神

望神就是觀察人的精神狀態。神是以精氣為物質基礎的一種機能,是五臟所生之外榮。望神可以瞭解五臟精氣的盛衰和病情的輕重與預後。望神應重點觀察人的精神、意識、面目表情、形體動作、反應能力等,尤應重視眼神的變化。神態包括得神、失神、假神,此外,神氣不足、神志異常等也應屬於望神的內容。

得神

又稱有神,是精充氣足神旺的表現;若病中得神或有神,則雖病而正氣未傷,是病輕的表現,預後良好。

得神的表現:神志清楚,語言清晰,面色榮潤含蓄,表情豐富自然;目光明亮,精彩內含;反應靈敏,動作靈活,體態自如;呼吸平穩,肌肉不削。

失神

又稱無神,是精損氣虧神衰的表現。病至此,預後不良。

失神的表現:精神萎靡,言語不清,或神昏譫語,循衣摸牀,或卒倒而目閉口開;面色晦暗,表情淡漠或呆板;目暗睛迷,精神呆滯,反應遲鈍,動作失靈。

假神

是垂危患者出現的精神暫時好轉的假象,是臨終的預兆,並非佳兆。

假神的表現:久病重病之人,本已失神,但突然精神轉佳,目光轉亮,言語不休,想見親人;或病至語聲低微斷續,忽而響亮起來;或原來面色晦暗,突然顴赤如粧。

神氣不足

神氣不足常見於虛證。

神氣不足的表現:精神不振,健忘睏倦,聲低懶言,怠惰乏力,動作遲緩等。多屬心脾兩虧,或腎陽不足。

神志異常

神志異常包括神氣不足,煩燥不安,癲病、狂病和癇病,其中神氣不足常見於虛證。

1、神氣不足的表現:精神不振,健忘睏倦,聲低懶言,怠惰乏力,動作遲緩等。多屬心脾兩虧,或腎陽不足。

2、煩躁不安的表現:指心中煩熱不安、手足躁擾不寧的症狀。煩與躁不同,煩為自覺症狀,如煩惱;躁為別人察覺到你的症狀而自己不知道,如躁狂、躁動等。

3、癲病的表現:淡漠寡言,悶悶不樂,精神痴呆,喃喃自語,或哭笑無常,多由痰氣鬱結,阻蔽神明所致,亦有神不守舍,心脾兩虛者。

 4、狂病的表現:瘋狂怒罵,打人毀物,妄行不休,少卧不飢,甚則登高而歌,棄衣而走。多因肝鬱化火,痰火上擾神明所致。

5、癇病的表現:突然昏倒,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後如常。多由肝風夾痰,上竄矇蔽清竅,或屬痰火擾心,引動肝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