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水化合物過多過少都不好

碳水化合物過多過少都不好

説起碳水化合物,不少人會覺得學術味太重,有種陌生感;若説糖食,你就非常熟悉了。不過,碳水化合物並不等同於普通意義上的糖食,因為除了葡萄糖(單糖的代表,其他尚有果糖、半乳糖),蔗糖(雙糖的代表,其他尚有乳糖、麥芽糖)外,還包括澱粉、糊精與膳食纖維,又稱為多糖。儘管它們的結構有簡單與複雜之分,但在寶寶的生長髮育中發揮的卻是同類生理作用。

功能的“半邊天”

名列榜首的生理作用就是為寶寶生長髮育提供能量,與蛋白質、脂肪並列為三大產能營養素。據營養學家測算,寶寶每天所需能量的一半來自於糖食。換言之,糖食在提供能量方面撐起來“半邊天”。更為可貴的是,糖食功能具有蛋白質與脂肪所沒有的優勢:一是所產生的能量(如葡萄糖)為大腦所獨鍾,成為快速直接提供能量的首要能源;二是代謝的最終產物是無害於身體的二氧化碳和水,不象蛋白質或脂肪那樣可產生有害的代謝產物,從而增加肝、腎的負擔;三是減少蛋白質作為熱量消耗,有利於蛋白質在體內的儲備與利用。

不僅如此,糖食還是寶寶體內不少重要物質的組成成分,並參與機體的生理活動,如與脂類形成脂糖,構成細胞膜和神經組織;與蛋白質結合構成糖蛋白,並藉此參與體內多種生理功能運轉,甚至直接關乎生命活動,核糖及去氧核糖就是例子。

另外,糖食可增加肝糖原的貯存,使肝臟免於化學毒素的損害,發揮保肝作用。葡萄糖則可在肝臟內轉化成葡萄糖醛酸,而葡萄糖醛酸可通過與外來化合物以及細菌產生之毒素結合的方式排出體外,收到排毒的效果。

至於膳食纖維,在腸道經微生物發酵後產生小分子化合物,可增進雙歧桿菌、乳酸菌等腸道有益菌的增殖,保護腸黏膜不受病原菌侵害,並減少腸道炎症及結腸癌的發病概率。

過多過少都不好

不難得出結論,碳水化合物列為寶寶五大營養素之一絕非浪得虛名。如果供給不足,產能不敷寶寶所需,必然累及生長髮育,造成體格發育與智力發育落後於同齡兒的嚴重後果。同時,機體便會“挪用”蛋白質來產能,從而削弱了蛋白質的其他重要生理職能,如抗體減少,抗病力降低;或者合成血漿蛋白能力減弱,誘發水腫(醫學上稱為營養不良性水腫),成為滋生多種疾病的温牀。

碳水化合物攝入過多,同樣不好,除了人們熟知的肥胖、齲齒等副作用外,列在“黑名單”上還有:

降低免疫力研究資料證實,假如人體血液中一個自血球的平均吞噬病菌能力為14,吃了1個糖饅頭之後可減為10,吃了1塊含糖點心之後可減為5,吃了1塊奶油巧克力之後可減為2,過多糖食對寶寶免疫系統的殺傷力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易患近視糖食在消化、吸收與代謝過程中產生大量的酸性物質,與體內的無機鹽尤其是鈣鹽中和,造成血鈣減少,進而使眼球壁彈性降低,眼軸伸長,逐漸形成近視。

情緒變化大量糖食進入體內,在代謝過程中過多消耗維生素B,致使丙酮酸、乳酸等代謝產物的排出受到影響,滯留於體內,特別是在腦組織中蓄積過多,進而引起寶寶情緒變化,出現煩躁、易衝動、任性、愛發脾氣、好哭、易怒等症狀,醫學稱為嗜糖性精神煩躁症。

那麼,如何把握糖食的供給量為好呢?營養學家建議:兩歲內寶寶每天每公斤體重12克即夠,兩歲以上則以每公斤體重10克左右為宜,並將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三大產能營養素的比例維持在1:2,5:4-5的良好狀態。膳食中碳水化合物佔總能量大於85%或低於40%都不利於寶寶的健康成長。

碳水化合物包括單糖、雙糖、多糖,雖然各有特色,但總的説來結構複雜的糖優於簡單的糖。所以,寶寶的碳水化合物最佳來源應是母乳、乳製品、豆類、新鮮水果、果仁奶油、麪食、土豆、未精製的穀物類等,葡萄糖、蔗糖等精糖只能成為食譜中的配角,“淺嘗輒止”而已。

澄清幾點糊塗認識

生活中流行一些關於寶寶與糖食的糊塗傳言,有必要加以澄清:

糖尿病是因為糖吃多了的緣故近年來兒童糖尿病發病率上升,不少父母歸咎於吃糖過多,其實是一種誤解。誠然,人體所獲熱量是由糖類等三大產能營養素產生的,但這三種營養素又接受胰島素的調控,故胰島素在決定一個人是否罹患糖尿病方面擁有絕對的發言權。如易與兒童結緣的I型糖尿病就是因為胰島素缺乏所致,而與吃糖多少無關。

空腹吃糖好肚子飢餓時吃糖,初衷在於提升血糖濃度。殊不知,人在飢餓狀態時大量吃糖食,會促使胰島素過度釋放,導致血糖快速下降,甚至形成低血糖,從而迫使機體產生另一種激素——腎上腺素,以便使血糖恢復正常。兩種荷爾蒙碰撞的結果,使孩子頭暈、頭痛、出汗、渾身無力。同時,英國生理學家還發現,糖食進入空空的肚子,會減低體內的蛋白質吸收。總之,空腹時的首選食物並非糖食。

煮奶時加糖好由於牛奶中含有賴氨酸,與糖在高温下接觸會產生有毒物質過糖基賴氨酸。故煮奶過程中不宜加糖,須待牛奶煮好後不燙手時再加糖不遲。

中藥加糖改善口感

專家的回答同樣是否定的,雖然加糖可以改善重要的口感,利於寶寶接受,卻影響了重要的效果,不宜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