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自己獨處是一種能力

與自己獨處是一種能力

曾經有個團隊做了一個關於獨處的實驗,讓一羣試驗者們在實驗開始時接受一次電擊(安全強度),體會過那種錐心的疼痛感後,試驗者們紛紛都表示再也不想被電擊了,有些甚至願意付出高昂的金錢代價。之後,研究者請這些人在一個空曠的房間裏,獨自待上15分鐘。在此期間,試驗者們只有兩個選擇:“什麼也不做,僅僅與自己的思緒、感受待在一起”或者“選擇主動電擊自己,打發時間”。

與自己獨處是一種能力

結果發現,在那羣原先都表明無論如何也不願再被電擊的試驗者中,有高達四分之一的女性和三分之二的男性在獨處時間裏至少電擊了自己一次,甚至有一名試驗者在短短15分鐘裏,總共電擊了自己190次(Wilson,et al.,2014)。研究人員也對實驗結果感到震驚:人們是如此討厭“什麼都不做,僅僅是與自己的思緒、感受待在一起”,他們寧願被電擊都要逃避與自己的相處。

精神分析學者認為,與自己相處是一種能力,並不是所有人都具備。“獨處的能力”指的是在客觀上的獨處狀態下(用手機與外界聯繫不算),一個人能很好地迴應內心的衝動與需求,能被自己的內心所陪伴、安撫和慰藉,且不感到無聊或空虛,而是自得其樂。因此能一個人玩很久的手機、電腦,不算做“很能獨處”。

獨處能力的培養很大程度源於嬰幼兒時期是否有好的獨處體驗。例如幼兒時期得到母親良好照顧的人,會因為內心的自己有個“好媽媽”的認識而擁有“好的內在客體”,即便母親有時不在身邊或不能滿足幼兒需求時,仍能依靠對“好媽媽”的長久認知給予自己需要的陪伴與安撫,這就是好的與內在客體的關係。

擁有獨處的能力,是一個人情感成熟的最重要的標誌之一,它意味着不需要依靠他人獲得快樂與滿足,對自己的生活有足夠的掌控。缺乏獨處能力的人,即便在成人後的長久獨處中,若只是默默承受獨處的孤獨與惶恐,也無法獲得獨處能力。因此,這類人更需要有意識地培養獨處的良好體驗。

與自己獨處是一種能力 第2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