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茱萸的功效與作用及藥用價值

食茱萸的功效與作用及藥用價值

【拼音名】Shí Zhū Yú

【別名】越椒(《廣雅》),檔子(《本草拾遺》),艾子(《本草圖經》),辣子(《綱目》)。

【來源】為芸香科植物樗葉花椒的果實。10~11月果實成熟時採收,曬乾。

【原形態】
落葉喬木,高達15米。樹幹上常有基部為圓環狀凸出的鋭刺,樹皮灰褐色或灰黑色,幼枝的髓部常中空。單數羽狀複葉,長25~60釐米,最長的可達1米,葉柄長6~12釐米,基部膨大;小葉11~27,對生,紙質或厚紙質,卵狀長橢圓形或長橢四形,長8~13釐米,寬2.5~4釐米,先端漸尖或尾尖,基部圓,略偏斜,邊緣具淺圓鋸齒,齒縫處有透明腺點,下面灰白色粉霜狀。花單性,傘房狀圓錐花序頂生,花小而多,淡青或白色,有短花梗,基部具尖卵形細小苞片;花萼5,廣卵形,細小;花瓣5,長橢圓形,長約2.5毫米;雄花有雄蕊5枚,花絲線形,花葯廣橢圓形,藥隔頂端有一透明腺點,退化子房極短小;雌花花柱短,柱頭頭狀,子房略呈球形,由5心皮組成。蓇葖果由成熟的2~3心皮形成,果瓣的頂端具極短的喙,果皮紅色。種子廣橢圓形而近似半月形,棕黑色,帶光澤。花期7~8月。果期10~11月。
本植物的樹皮(樗葉花椒皮)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生境分佈】生於山坡疏林內或曠地上,以及山麓溪流附近較為濕潤的地方,喜肥厚的土壤,分佈我國東南部。

【化學成份】種子和果皮均含異虎耳草素。

【性味】
辛苦,温,有毒。
①《千金·食治》:辛苦,大温,無毒。
②《唐本草》:辛苦,大熱。
③《綱目》: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温中,燥濕,殺蟲,止痛。治心腹冷痛,寒飲,泄瀉,冷痢,濕痺,赤白帶下,齒痛。
①《藥性論》:治冷痺腰腳軟弱,通身刺痛,腸風痔疾,殺腸中三蟲,去虛冷。
②《千金·食治》:止痛下氣,除咳逆,去五臟中寒冷,温中,諸冷實不消。
③《唐本草》:功用與吳茱萸同,少為劣耳,療水氣用之乃佳。
④《食療本草》:主心腹冷氣痛,中惡,除飲逆,又齒痛酒煎含之。
⑤《本草拾遺》:治惡血毒,起陽,殺牙齒蟲痛。
⑥《綱目》:治冷痢帶下,暖胃燥濕。
⑦《重慶堂隨筆》:少食能疏風祕。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錢;或入丸、散。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注意】
陰虛火旺者忌服。
①《藥性論》:畏紫石英。
②《本草圖經》:不可多食,多食衝眼,兼又脱髮。
③《綱目》:動脾火,病目者忌之。

【附方】
①治脾瀉:豆蔻二顆,米醋面調裹之,置灰中煨令黃焦,和麪研末,更以炒欖子末一兩相和。又焦炒陳倉米為末,每用二錢煎作飲,調前二物三錢,旦、暮各一服。(《普濟方》肉豆蔻方)
②治赤白帶下:檔子、石菖蒲等分。為末。每旦鹽酒温服二錢。(《經驗方》)
③治蛇咬毒:食茱萸一兩。為末。冷水調,分為三服。(《勝金方》)
④治中賊風,口偏不語者:食茱萸子一升,豆豉三升。以好酒五升。和煮四、五沸。冷服半升,日三、四服,得汗便差。
⑤治皮肉癢痛:酒二升,水五升,食茱萸子半升。煎取三升,去滓。微暖,洗之。
⑥治腳氣衝心:食茱萸和生薑煮汁飲之。(④方以下出《食療本草》)

【各家論述】《本經逢原》:食茱萸與吳茱萸性味相類,功用彷彿,而《本經》之文,向來錯簡在山茱萸條內。詳其主心下寒熱,即孟詵治心腹冷痛之謂;温中,逐寒濕痺,即中惡,去臟腑冷之謂……。雖常食之品,辛香助陽,能闢濁陰之滯。已上主治,豈山茱萸能之乎?其治帶下冷痢,暖胃燥濕,水氣浮腫用之,功同吳茱萸而力少遜。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