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母的功效與作用

本品為常用中藥。《神農本草經》列入中品。蚔母。

知母的功效與作用

來源: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unhe)的乾燥根莖。

產地:河北省易縣、張家口、薊縣、山西、河南、內蒙。以易縣產品俗稱西陵知母最為著名。

性狀鑑別:毛知母:扁圓柱形,有時分叉,稍彎曲,蟲體樣,被棕黃色毛茸及葉基纖維。根頭處因為有淺黃色葉痕和莖痕殘留,殘存的纖維束保住根莖頭,故俗稱金包頭。表面有縱抽溝,環紋明顯,下面多光禿,具橢圓形鬚根痕。質脆易斷,斷面黃色,散生維管束(筋脈點),味微甜後苦。以身條肥大,外皮附金黃色鬚毛,質堅實柔潤,斷面黃白色者為佳。

知母肉:趁鮮時去淨外皮,曬乾而成。黃白色,有縱皺和鬚根痕,餘同毛知母。以條肥大,質堅色黃白者為佳。

主要成分:含多種甾體皂甙,水解後生成薩灑皂甙元,並含有煙酸,每克生藥含煙酸200微克。

功效與作用:1、解熱。前人的經驗説知母能退實症、虛症之熱。現代動物實驗證實生品確有顯著通熱作用。知母與石膏不同,無論對高熱或低熱,均有一定請解作用。2、抗菌。體外實驗對傷寒桿菌、大腸桿菌,葡萄球抑制作用較強。3、鎮靜。能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性。例如配黃柏能降低性神經興奮(所謂瀉腎火);配酸棗仁可降低大腦皮層過度興奮,治虛煩失眠;配桂枝可加強對風濕關節炎的鎮痛作用;配白芍可治由於神經肌肉興奮性增高而引起的筋惕(即肌肉纖維的搐搦)。知母對神經系統的鎮靜作用可能與其所含的煙酸有關。4、祛痰。

炮製:切片,生用或鹽水制。

性味:苦寒。

歸經:入肺,腎,胃三經。

功能:解熱除煩,清肺滋腎。

主治:熱病口渴,肺熱咳嗽,陰虛燥熱的虛汗骨頭蒸。

臨牀應用:1、用於治療温熱病時的氣分實熱(證見石膏所述),輔助石膏,發揮解熱和鎮靜作用。多夏季出現的久熱不退(中醫名暑瘧,西醫稱夏季熱),可配石膏、青蒿、麥冬、鼈甲、牛膝、橘紅等,如再加小環釵、銀花、南豆花,效果更好。

2、用於治療虛熱(慢性、消耗性疫病的發熱),尤其下午低熱。自覺熱從骨內蒸發而出(前人稱為“骨蒸”、盜汗、脈沉細而數,可配鼈甲、地骨皮。婦女產後的勞熱,也可按此原則治療。

3、用於治療腎火亢盛(表現為遺精、夢泄、性神經興奮增高等症狀,並有喉痛、咽乾、腰痠痠軟)。此時用知母,取其有鎮靜作用,但須配黃柏,如知柏八味丸。知母、黃柏合用能加強 滋陰降火,從而能更好地起到鎮靜神經和消除炎症的作用。

4、用於治療泌尿系感染。尤其適用於慢性腎盂炎而有陰虛陽亢“熱象”的患者,可服知柏八味丸,以茅根湯送服,或以金銀花煎湯送服。此方對尿有膿細胞而又不能用抗菌素的患者,更為適用。

5、用於治療口腔炎、口腔潰瘍、咽喉炎,辯證屬陰虛火旺者。配玄蔘、生地或加露蜂房、甘草。

6、用於治療消渴。例如糖尿病患者有口渴、煩熱等肺胃燥熱徵象時,宜用知母配瓜萎根(天花粉)、麥冬等生津藥治療。

此外,知母外用可以治紫斑和過敏性皮疹,其法以知母加醋磨汁,搽患處,可促進退疹。

使用注意:1、知母有“滑腸”作用,脾虛便溏者不宜用;2、以前有人認為孕婦宜慎用知母,其實只要辯證準確(如孕婦期間有高熱、煩躁、舌赤苔黃), 仍可適當使用知母,配其它熱藥,以清熱、除煩、安胎。

用量:常用量6~12g,大劑用到15~24g。

處方舉例:知柏八味丸(《醫宗金鑑》):成藥,也可作湯劑:知母9g,黃柏6g,熟地24g,山萸肉12g,淮山12g,茯苓9g,澤瀉9g,丹皮9g,水煎服。

注:毛知母,主銷華東、華南、西南地區及出口。知母肉,售天津、北京、華北、東北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