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吃消愁”?你患上情緒性進食了嗎?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吃點好的”成了我們的日常主題。開心的時候要吃點好的慶祝一下,不開心的時候也要吃點好的安撫自己。隨着生活的富足,“吃”漸漸超出滿足生理需求的範疇,而成為一種情感補充、替代的手段。美食固然不可辜負,可若情緒性進食大大超出正常範圍,肥胖可就要找上門來了。

“借吃消愁”?你患上情緒性進食了嗎?

所謂情緒性進食,指的是因為飢餓以外的原因產生食慾, 比如在情緒的刺激下產生一種難以抑制的想吃東西的衝動。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患上情緒性進食呢?有以下幾個指標可供判斷:

1、 情緒飢餓是突如其來的,突然想吃而不是逐漸變餓

情緒飢餓往往是突如其來的慾望,它讓人產生一種強烈的,希望立刻進食的衝動。而生理飢餓則更加循序漸進,我們的飢餓感是隨着時間增強的。

2、 情緒飢餓使你渴求一些特定的食物,而不是隻需要吃飽

情緒飢餓表現為對某一種或是某幾種特定食物的渴求,通常是甜食或油炸類食品。但生理飢餓則更多是一種“有吃的就可以”的狀態,因為其主要目的是填飽肚子。

3、 情緒飢餓時,你經常意識不到自己已經吃了多少

“我覺得自己不知不覺就吃完了幾大包薯片”——這是典型的情緒飢餓的狀態。而生理飢餓時你則對自己在幹什麼有更清晰的認識,包括你吃了什麼、吃了多少等等。

4、 情緒飢餓在飽腹之後依然得不到滿足

情緒的飢餓不會在吃飽,甚至吃撐之後得到滿足,可能反而還想吃更多。但如果你是真的餓了,就會伴隨着進食的量和時間,慢慢地產生滿足感。

5、 情緒飢餓會引發更多的負面情緒

衝動的情緒性進食之後常常伴隨着後悔,愧疚或羞恥等情緒,但如果我們只是為了滿足身體的正常需求而進食,就不太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借吃消愁”?你患上情緒性進食了嗎? 第2張

如果以上五條你都符合的話,那你吃的就是你身體並不需要的多餘的食物,值得引起你的注意。情緒性進食,看似是面對誘人食物的無能為力,實則卻是出於對處理情緒的無力感——你不認為自己有能力妥善處理自己的情緒,所以選擇用食物來回避直面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