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中村的嬗變

□通訊員 王娜

一個城中村的嬗變

記 者 李廣寅 報道

本報東營訊 南十井村位於東營市墾利區墾利街道,是一個近年剛完成拆遷改造的“城中村”。從城郊村到城中村,從貧困村到富裕村,從問題村到典型村……短短几年間,南十井村完成了其由弱到強的精彩嬗變。

早在2010年10月,南十井村舊村開始實施整體拆遷改造。到2013年,全體村民搬遷新居,鱗次櫛比的樓房、造型優美的別墅,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南十井人過上了城市居民的生活。

然而,硬件設施提升,並不意味着與之相應的快速發展。當時的南十井村,還是一個典型的問題村。村“兩委”班子對促進農村發展的國家政策理解不深不透,無法根據本村實際制訂相應的發展規劃。加之長期以來南十井村是出了名的貧困村、“空殼村”,集體經濟發展緩慢,許多需要由村集體承擔的事項承擔不起來。

俗話説:“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新的村“兩委”班子上任後,充分認識到前期工作的缺陷不足,自覺肩負起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帶領羣眾走向富裕的歷史重任。南十井村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創業發展階段。結合全區薄弱村集中整治工作的開展,南十井村黨支部確立了新的發展目標,抓學習、強素質;抓示範、樹形象;抓制度、促規範,着力建設素質過硬的基層黨組織。日常工作中,充分發揮黨員帶頭作用,帶頭簽訂拆遷協議、帶頭轉變生活習慣、帶頭參加義務勞動、帶頭維護羣眾利益,有效帶動了全體村民參與村內事務的積極性。南十井村“兩委”把打通服務羣眾“最後一公里”作為一段時間的工作重點,將產業發展、社會服務、文化建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

為解決羣眾上樓後的經濟收入問題,村“兩委”積極聯繫街道站所,對適齡村民進行家政服務等多項技能培訓,鼓勵他們走出家門,外出務工,多種渠道、多種形式增加收入。同時,積極為村民爭取小額貸款,幫助發展二三產業。目前,全村擁有剷車、挖掘機60台,是遠近聞名的特種車輛機械出租村。婦女勞動力進入家政服務業,老年勞動人口進入物業保潔行業,全村已有320多名失地農民走上了相對穩定的工作崗位,年人均勞務收入達2.1萬餘元。

該村“兩委”始終把加強為民服務作為推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建立健全工作機制,號召黨員幹部在服務生產、服務羣眾、服務發展過程中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從農村到樓房,怎樣將服務做得更精準?怎樣讓村民得實惠?一直是他們思考的重要課題。隨着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村“兩委”先後投資20萬元重新翻修祠堂,投資15萬元拓寬小區道路、修建花欄圍牆等,公共積累除每年投資77萬元用於公共管理、環境清掃、治安建設外,還針對不同層面的羣眾開展4項個性化服務,每年投入都在35萬元以上;每年4月,集中開展針對中老年人的健康講座和免費體檢。對每年考上本科院校的大學新生分別給予1000元的獎學金。細緻入微的關懷與體貼,讓南十井居民切身感受到了集體大家庭的幸福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