鰷魚的功效與作用及藥用價值

鰷魚的功效與作用及藥用價值

【拼音名】Tiáo Yú

【英文名】fish

【別名】鮂、黑鰦、白鰷、餐魚、參魚、肉條魚、白漂子、鯵子、青鱗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鯉科動物鰷魚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emiculter lcucisculus (Basilewsky.)

【原形態】鰷魚,體細長側扁,背部輪廓幾乎成一直線,腹部略彎凸。自胸鰭基部至肛門,腹稜完全。頭呈三角形略尖。口端位,斜裂。眼位於頭的前部。下嚥齒3行,圓錐形,末端尖成鈎狀。鱗耙15-20。側線鱗45-57,側線完全,在胸鰭上方向下急劇彎折,成一角度,沿腹側行至臀鰭其部處復又向上彎折,然後沿着尾柄中線直達尾鰭基部。背鰭3,7,具有光滑的硬刺,其長約為頭長的2/3,起點在腹鰭起點的後上方。胸鰭不達腹鰭,腹鰭不達肛門。臀鰭3,11-14。尾鰭深叉。全身銀白色,體背淡青灰色,尾鰭邊緣灰黑色。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為中上層魚類。棲於河流、湖泊沿岸水體上層,是極常見的小型魚類。雜食性。從春至秋常集羣於沿岸淺水區遊動覓食。
資源分佈:除我國西部高原外,其作地區的諸河流、湖泊等天然水體中均有分佈。

【性狀】四季均可捕撈,捕得後,除去鱗片及內臟,洗淨,鮮用。

【性味】味甘;性温

【歸經】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温中止瀉。主胃脘冷痛;腸寒泄瀉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100-200g。

【各家論述】《綱目》:暖胃,止冷瀉。

【摘錄】《中華本草》